2009年7月30日星期四

京城岔路(五) - 望樓輕歎北京結


天氣是實在的熱,攝氏34度的高溫,加上當空的烈日,走在那無遮無蔭的箭扣城牆之上,猶如烤箱中的肉塊,我們每到達一座敵樓,便立刻躲進去乘乘涼。幸好通過了「擦邊過」的單邊牆後,沿線多處城牆上都長滿了鬱鬱葱葱的小樹林,就像是一道道綠色的隧道,雖然阻擋了景觀,走起來卻涼快舒暢。我們選擇了一林蔭處坐下,吃帶來的午餐,也躲開正午最猛烈的陽光。午餐期間,早前在「擦邊過」相遇的外籍人士團隊也匆匆趕到了,隊尾的幾位,落後了很多,看來有點筋疲力盡。跟他們打了個招呼,順道也慰問一下他們的情況,原來團隊完全沒有準備食物,正在趕路到山下的村莊吃午飯。 





午餐後在烈日下繼續上路,下一個難關,是「三十八蹬」。只見面前一堵幾乎直立的高牆,足有二十公尺高,其實這不是牆,而是一道階梯,只不過每級階梯的高度都超過60厘米,階梯面則小得只能勉強容得下一隻橫放的腳掌,所以每上一級,都必須用力的蹬上去,腿部發力之餘,也得靠手力幫一把,而且還要小心地平衡,不要向後傾,站穩後再走下一步。說是蹬上去,其實是手腳並用地攀上去,難度不算大,城牆的狀況仍算完好,主要是落腳位面積窄小,要留心不能踩空,而且因重心無法向前傾,稍失平衡,人便會向後仰,墮下高牆,接近到頂時,因為高度的關係,心理威脅更大。三位逆向而行的山友,剛好也在下攀,他們感受到的心理威脅,比我們更大呢。至於是否剛好有三十八級,倒是忘了數清楚。

「三十八蹬」之後的路況,稍為平緩,數個起落之後,便到了「將軍守關」。這裡是箭扣長城的其中一個切入口,有山路連接西栅子村,來訪箭扣的遊人,很多都會沿山路登上「將軍守關」,見識過長城後,便原路下山,又或者選擇只走澗口與將軍守關之間的一段,有點難度的「三十八蹬」,通常都會繞山路避過。城牆在這裡有一個連通關內外的進出口,一夫當關,萬夫莫敵,因此有「將軍守關」之名。路邊有位大叔在擺攤賣汽水,仍然冰涼的汽水,價錢竟然不太貴,這般辛勞地揹上山來擺賣,是值得多收一點錢的,尤其是在如此酷熱天氣之下,雖然背包中還有足夠飲料,我們還是是每人光顧了一罐,解解暑氣,也解解口癮。喝完了汽水後,正準備把金屬罐收入背包中帶下山,賣汽水的大叔示意我們可以汽水罐交給他處理,原他備有一個大塑膠袋,用來把遊人遺下的垃圾帶下山。這可讓我有點意外,內地的環保意識一般還不是太高,這位老鄉,卻是特別的讓人敬佩。回收金屬罐,固然可以賣錢,聽傑克說,政府也會發放津貼給村民,讓他們幫忙清理郊區旅遊點的垃圾。經濟收益的誘因,也許是動力,不過京郊的農民,可是屬於內地最富裕的農民,搞搞「農家樂」生意,接載一下城裡來渡假的遊客,肯定會賺得更多,肯為環保出力,或多或少都是有一份愛自己家園的心吧。





登上「將軍守關」敵樓的城牆通道,已經完全崩塌,只剩下一堵凹凸不平、以碎石和泥土壓成的陡壁。凹凸不平,正好作為上攀時的手腳落點,要小心的,是鬆脫的碎石。我們向左貼近城牆邊上攀,完好的宇牆(1),是不錯的扶手。有些從山路上來的遊人,看見我們攀上陡壁,有點口定目呆,攀這段陡壁,是需要一定經驗,不過也不太困難,只算是有驚無險。下一個難關,依然是有驚無險,就是那拔地而起、一縱登天的「天梯」。

從將軍守關到天梯的一段長城,坡度約為六、七十度,下坡途中,遠遠便可以看見那筆直向上的天梯。登天梯,雖然也要考驗腳下蹬力,但是天梯的陡直程度和每級階梯的高度,其實不及「三十八蹬」,階梯面也稍大,停步休息時,沒有那種搖搖欲墜的感覺,只是漫長的梯級,好像永遠走不完似的。這一段城牆的闊度只有約一公尺,兩側的垛牆和宇牆,正好作扶手,攀升時也可以省點腳力。


天梯的盡頭,是一座崩塌得比較厲害的敵樓,樓頂幾株長得茂盛的小樹,正好作遮蔭,居高臨下,回望來時走過的路,峰巒疊翠之間,長城如舞銀蛇,再回頭向前望,便看見下一個需要硬闖的難關 - 「佛頭」。佛頭是一座巨岩壓頂的小山峰,但無論如何看,也看不出似「佛」的形象,原來觀佛的地點,是山南的桃峪,從那裡觀望,會看到一個仰躺在山上的佛像。從天梯頂的敵樓,已經看見上攀佛頭的「路」了,那是一堵筆直的斷壁,一些反向逆行的山友,正在艱難地下攀。

在「天梯」附近,是有小路從谷底繞過「佛頭」的,不過就要多走很長的路,而且我們是來穿越長城的,如果可以的話,也盡量沿著城牆前進。到了佛頭的破牆底下,情況便清楚了,跟「將軍守關」相似,也是崩毀了的城牆通道,只是更為陡直,完全是一堵90度的直壁,高約十公尺的破壁上,也有一些凸出的碎石,可用作上攀的支撐點。牆頂上準備下攀的山友,讓我們先上,傑克的攀爬技術比較好,一馬當先地開始徒手上攀,準備在到頂後,再為我們放置輔助用的安全繩。石牆上其實已經了放一條攀山繩,是準備下攀的山友放置的,不過有經驗的朋友都知道,不是自己或信任的朋友放置的繩索,因為不肯定是否安全,是不會隨便使用的,就算是自己放置的繩索,也不會完全作為上攀時的依賴,盡量不會拉扯繩索來借力,而只是作以防萬一的後備。傑克爬了一半,忽然停了下來,原來他穿了鞋頭比較大的登山鞋,到了其中一個頗為淺窄的落腳位時,無法把腳插入,無計可施之下,也只有借用了一下現場放置了的繩索。看完了傑克上攀的情況,經過估量之後,大家也知道了應如何應付:那淺窄的落腳位置,是無可避免的,不過我們穿的是比較薄、適合攀崖的溯溪鞋,應該沒有問題。上攀的過程十分順利,大家也完全沒有需要借用繩索,不過難度還是有的,破牆上凸出的碎石,全都是向下傾斜的,踏足其上時,不能停留,只能借一借力,便要抽身往上,所以在上攀之前,先要看準所有落腳位置,一旦開動,便要速戰速決,不能爬到一半,才看看如何走下一步。爬到中段,需要稍為橫移,也考功夫。




到了破牆頂上,只見四周都坐滿了人,都是準備下攀的山友,其中兩位,從裝束看來,似是初次登山的新手,兩人面有難色,大概被眼前的情況嚇呆了,不過領隊的山友似乎頗有經驗,應該可以照顧到他們,萬一真的無法應付,也可以回頭走山路繞過。向眾人道別後,我們便繼續上路了。因為天氣酷熱,我們的步速比預計的慢,攀上佛頭後,已接近下午三時,佛頭之後,還有幾個真正的難關,才能到達預定的終點「北京結」,若要趕得及最後一班回北京的公車(1),我們就不可能完全計劃中的行程了。跟傑克商量過後,便決定縮短行程,沿山路下山到西栅子村,不過因為還有時間,我們仍會繼續向前走一段,到著名的「鷹飛倒仰」看看,才回頭下山。





穿過另一座規模較大的敵樓後,城牆再次沿山脊向上攀升,坡頂之上,便是「鷹飛倒仰」頂上的敵樓了。「鷹飛倒仰」,是形容這裡山勢的陡峭,鷹飛到這裡,也不得不仰起來,才能順著山勢上升。海拔1025公尺的敵樓,往下是七、八十度急陡直下的城牆,有一處更是直立倒塌,下攀的難度極大,為了安全,一般都會拐一個大彎,迂迴地繞過去。前面看似不遠處,便是名為「北京結」的敵樓。北京結的「結」,很形象化地描述了在這裡匯聚的三道來自不同方向的長城,站在北京結上看,情景一定甚為壯觀,可惜因為時間關係,只有留待下一次到訪了。北京結雖然看似不遠,如果真的繼續行程,攀下「鷹飛倒仰」,大概要45分鐘,到了北京結,還有那近百公尺高、教人驚心動魄的「西大牆」,再趕到山下,應該是黃昏了,便得要在西栅子村留宿一宵。


在「鷹飛倒仰」頂上留連了一會,我們便回頭了,回到「佛頭」附近的下山路口。下山的小路,全程在樹林之中穿梭,林中的草地上,盛開著藍色的美麗小花,很像是我在日本登山時見到的高山植物深山苧環(Aquilegia flabellata)。這是同是毛茛科 耬斗菜屬 的華北耬斗菜 (Aquilegia yabeana)。耬斗菜屬 的花朵,形態都十分相似,像是五隻相擁著的長頸天鵝,趣緻極了。路上碰見一群正在登山的外藉青年,這個時間才開始登山,似乎是有點晚了,詢問之下,原來他們都帶備了睡袋,正準備到長城上露宿,不單會觀賞長城日落美景,還要明天一早再看日出。夜宿長城,仰看天階涼如水,那感覺一定令人難忘;日出時朝霞把百里城牆盡染,白龍化金蛟,會是何等壯麗的圖畫,下次再來時,也希望能一試,不過就一定不會在秋冬的季節,因為有相識的山友曾在秋天時夜宿長城,躲在敵樓裡避風,依然冷得要命。


四時四十分,到了山腳下的西栅子村,回望山脊上蜿蜒的長城,心裡滿是意猶未盡的感覺。村內建有消閒渡假的山莊,在停車場旁邊的小商店打聽一下,很快便找到回懷柔縣城的車了,100圓包一輛六人車,價錢還算合理。姓盧的師傅是村裡人,這位年輕的小伙子,衣著入時,跟城裡面的人完全沒兩樣,途中聊起來,知道城裡面的人,閒時都喜歡到鄉郊來渡假,村裡的農民,單是接待假期留宿和爬長城的遊客,也增加了不少收入,比種莊稼賺取的還要多,難怪剛才下山時,經過的農地,荒廢了的也不少。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民的收入卻是最不穩定,能夠利用地利,發展休閒事業,增加一些收入,總勝於把農地改建成一座座的廠房,把環境弄得一團糟。

現代人出遊,尤其是精於在互聯網上搜尋和分享旅遊資訊的年輕人,很多已經厭倦了那些遊人摩肩接踵、過度開發的旅遊景點,像箭扣長城這一類新鮮且刺激、集歷史與探奇於一身的路線,將會吸引越來越多的旅遊愛好者,而且相比起內地各處往往要收取百圓以上入場費的景點,來去自如的像箭扣長,就更加的吸引。原本只是本地識途老馬的秘密花園,現在連「老外」也來了,就足以證明它的吸引力。可惜它的吸引力,在旅遊當局的眼中,正正就是開發的價值。只希望下一次再訪箭扣時,這裡不會也變成了另一個八達嶺或司馬台景區。

-------------------------------------------------------
(1) 長城的城牆多為雙面牆,下部為條石台基,上部為巨磚牆殼,内部填以黄土和碎石。城牆高低寬窄不一,平均高7公尺,部分地段高達14公尺;牆基平均寬6.5公尺,頂寬5公尺,可容五馬並馳或十人並進。牆頂部地面鋪砌方磚,兩邊是磚砌矮牆,外側稱「垛牆」,內側稱「宇牆」。垛牆是迎敵面,高1.7至2公尺,上有射洞和垛口(望口),擋垛上面留有瞭望孔。宇牆高約1公尺,主要是保護人馬行走安全。

(2) 懷柔縣城返北京市區東直門的最後一班公車,於19:30開出。

2009年7月26日星期日

京城岔路(四) - 荒牆野路話滄桑


「不到長城非好漢(1)」,是內地一個流行了多年的說法,不過早在十六歲時,我已經是一條好漢了。那年的暑假,等待中學會考放榜之際,參加了一個北上的青少年夏令營,第一次踏足長城。青少年活動,一般不會犯險,遠在崇山峻嶺之上的長城,當然沒我們的份兒,我們遊的,是離開京城60公里、團隊遊客必到的居庸關長城。居庸關的地勢,其實也十分險峻,只是作為一個開發已久的旅遊景點,修缮得太好了,如新建的一樣,而且時間緊迫,我們也只能走了一小段,對於它的「古」和「險」,感受實在不深。

中國的長城,自公元前八世紀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二千多年,堪稱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浩大的防禦工程。長城延綿起伏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之上,總長度達五萬多公里,在萬里的長城景觀之中,又以北京地區的長城為最雄偉、最堅固的一段,皆因這一段的長城,主要擔負着保衛京城的重任。位於北京市郊的長城,長達629公里,被劃分成多個段落,各有名字,有的以關隘為名,例如居庸關長城,有的以所處的地理位置為名,例如八達嶺、慕田峪等等。不同分段的長城,各有特色,但要遍遊,也不容易,遊客們的取捨,也一直在變,早年的訪京團隊遊客,大都會到居庸關遊長城,稍遠的八達嶺長城,因為近年開始有火車從北京北站直達,已經晉身成為「自由行」旅客們的最愛。至於近年知名度不斷提升的金山嶺和司馬台,早年只是屬於近乎湮沒於荒嶺上的「野長城」。由於居庸關和八達嶺長城的過份修繕和過於商業化,讓人無法真正體驗到古長城的蒼涼和歷史感,很多熱愛「自由行」的旅者,紛紛轉往探遊比較偏遠的野長城。

北京人說的「野長城」,指的是遠在荒郊、絕少重新修葺的長城遺址,也就是除了居庸關和八達嶺以外的段落,包括了慕田峪、司馬台、箭扣、黄花城、古北口、金山嶺、白嶺關、北斗峰、石峽關、沿河城等地合共600公里的長城。這些深藏於荒山野嶺的長城,雖然因日久失修而破落,卻别有一番滄桑肅殺的味道,而且這些長城段落多倚仗著險峻壯觀的山勢,不少更是建於近乎垂直的陡峭懸崖之上,景觀極為震撼。正因為是地勢險峻,加上日久失修,攀遊野长城,需要有一定的體力和技巧,並且特別注意安全,也要留意對古跡的保護。隨著旅遊業的發展需求,北京近郊越來越多的野長城,也陸續被開發成旅遊點,作有限度的修葺後,正式開放,也開始收取入場費,年前訪遊過的金山嶺和司馬台長城,便是這一類。雖說是正式開放,也收取了不便宜的入場費,基於安全理由,一些險峻且沒有修葺過的段落,會被有人員看守,禁止靠近,遊人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位於北京懷柔縣、距北京80 公里的「箭扣長城」,東連慕田峪長城,西接黃花城長城,是「野長城」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段,也是我們今次訪京旅程的主要目的地。箭扣長城緊接著已被旅遊開發、不再太「野」的慕田峪長城,也靠近西柵子等的村莊,卻仍是原汁原味、絕少修葺的古長城遺址,十分難得,因此吸引了不少愛好尋幽探秘的本地遠足者,近年更連一些外國遊客也摸上來了。不過箭扣長城的地勢險峻,加上日久失修,自然風化厲害,屬於險地,始終不適宜一般沒有經驗的人士到訪,近年不幸地發生了一些墜崖的意外(2),政府亦因此在山下豎立了禁止攀遊的告示牌。山友傑克已在北京住了一段日子,周未經常隨當地的遠足團體活動,來爬箭扣長城,已經是第四次了,對情況頗為熟悉,雖然我們各人都有攀崖的經驗,出發之前,也不忘帶上了20公尺的攀登用繩索,以策安全。

山巒起伏的懷柔縣,是北京的後花園、北京人的熱門郊遊和渡假地點。市中心東直門的交通樞紐,有公車(916號)往懷柔縣城,每逢周末或假日,公車站前便大擺長龍。我們一大清早便來到公車站,站外的廣場已經是人山人海,看衣著和裝備,就知道都是去爬山或野營的了。這裡是遠足團隊熱門的集合地點,不同的團體,各據顯眼的位置,豎起自己的旗幟,情況跟我們香港東涌地鐵站外的噴泉廣場差不多。好不容易才穿過人群,到達916號公車站前,排隊的人龍已經長得轉了三個大彎,不過因為假日有加班車的安排,基本上是一上滿了客便開車,我們等了五分鐘左右,便順利登車了。到了懷柔縣城,我們還得在城中的南大街上找車入山,箭扣長城不是開發了的景點,現時沒有任何公共交通工具直達,如果不是自駕,剩下的選擇就是合資包車(3)了。

箭扣長城的探遊路線頗多,體能過人的,可以用一天時間穿越,從東端的慕田峪一直爬到北端的九眼樓,全長二十多公里;也有人作反方向逆走的,但難度更大。一般的遊人,則只會從南麓的珍珠泉村或北麓的西柵子村出發,沿山路爬上長城看一看,又或走一小段,再循山路下山。我們因為時間有限,也不想只是走馬看花般跑過便算,便決定只走中間的一段,從「澗口」走到「北京結」。我們的起步點,是臥佛山莊附近珍珠泉村的鱒魚養殖場,車子到達魚場的時候,已是9時多,抬頭仰望,藍天之下,山脊上的敵樓和城牆清晰可見。五月的北京,天氣有點反常,竟然是天朗氣清,氣溫更上升至攝氏34度,在長城上穿越,幾乎是全程的曝曬,所以大家都有了共識,看情況而定,隨時會把行程縮短。


箭扣長城是明代長城中最著名的險段之一,名字來自珍珠泉村對上山脊稜線上一處名為「箭扣」的地方。據說因為這段長城蜿蜒呈傾斜的英文字母「W」狀,形如滿弓扣箭,故名「箭扣」。另外還有一個說法,自己也覺得較為可信:當地人一向稱這裡為「澗口」,雖然「箭扣長城」現在已經出了名,村民們採用的地名,依然是「澗口」。「澗口」和「箭扣」,在普通話的發音相近,「箭扣」之名,應該是後人根據同音字,加上對長城作為防衛工程的聯想而創造的新名字。珍珠泉村建立了鱒魚養殖場,靠的是山上源源不絕的溪水,我們從村後的龍潭大壩開始登山,走的基本上就是沿溪澗上溯的山路,部份更是沿著澗床上攀。山路的盡頭,是稜線上的長城,亦是溪澗的源頭,「澗口」之名,比起有點抽象的「箭扣」,更有說服力。登澗口的這段山路,比較陡斜,大部份是鬆散堆疊的碎石,沿澗床上攀的部份,石面被流水打磨得光滑,雨季澗水滿盈之時,估計更加濕滑難行。山路雖然難走,沿途卻有村民把飲品揹上山來售賣,價錢也不算太貴。


11時20分,終於到達了城牆下的陡坡,這裡有一道簡陋的木梯,木梯之上,有村民在收過路費,雖然只是二圓,這裡不是私人地方,我們覺得不合理,所以沒有理會,糾纏了一會,這時有一群外藉遊人經過,他便立刻轉移了目標。我用英語跟外藉遊人打個招呼,告訴他們不必付任何錢後,便繼續從城牆的缺口攀上了長城。

站在城牆之上,東西兩邊的形勢,一目了然。看遠處山嶺重重疊排,構築牆體的,是大塊的白雲岩,經過多年的風吹雨打,依然耀目非常,灰白色的長城,就在翠綠的山脊上蜿蜒盤桓,城牆順著山勢,綿延不絕,串聯起一座座的敵樓。近處是因失修和自然風化而崩塌的城磚和台階,隨風飄來的種子,早已在磚縫中紮根,長成了城牆上的一片片小樹林。自己曾經爬過司馬台的長城,相比起來,修築於險峰斷崖之上的箭扣長城,走勢比司馬台更加富於變化,若論山勢,也比起鄰近的慕田峪更為雄奇峻峭。站在殘垣斷牆之上,仰望那殘缺但卻依然巍峨壯觀的敵樓,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特別感覺,比起其他修繕一新的長城景區,的確更能讓人真正感受古長城的蒼涼與震撼。



從澗口往東,長城沿著山勢不斷攀升,極其陡峭,幾乎是直上直下,有點嚇人,經過「縮脖樓」、「東西油簍頂」、「小布達拉宮」、「鎮北樓」、「東一樓」、「牛犄角邊」等多座敵樓,一直伸展到10公里外的慕田峪長城景區,不過因為山勢的關係,我們只能望到最高處的鎮北樓(也稱正北樓)。這是箭扣長城的東段,也是最險的一段,不斷的攀升,如白龍騰空,以我們的能力,起碼是大半天的行程,所以今次暫時放棄,留待下一次秋涼的季節再訪。我們今次走的,是箭扣長城西北段,這一段比較平緩,沒有太多的艱難跋涉,便可登上巍峨的敵樓,體會長城的雄偉壯觀,而中途也有幾個退出口,有需要時可以隨時撤退下山,回到鄰近的村莊。在澗口欣賞過東一段「小布達拉宮」和「鎮北樓」等的雄奇峻峭後,我們便向左轉,向「擦邊過」進發。


城牆上的通道,部分依然完整,但不少已因失修崩裂而變得崎嶇不平;有些路段會收窄至只容兩人並肩通過,但基本上是保持著三公尺左右闊度的雙面牆。從澗口起步後不久,前路忽然變成一堵沒有通道的單邊牆,長城修到此,因為山脊過於狹窄,無法法修成雙面牆,大家只能身體緊貼城牆、腳踏城牆下狹窄的山路橫移,這就是山友們所說的「擦邊過」了。



在「擦邊過」之後的城牆上,我們遇上了一批正在休息的外籍遊人,年紀在四十至六十歲之間,原來都是在北京參加了「野長城一日遊」的團隊,由一位北京的領隊帶領,來看看這段「非一般」的長城。跟領隊聊起來,原來北京近年出現了不少「非一般」行程的旅遊團,因為越來越多的遊客已不再滿足於傳統的旅遊景點,一些探奇性的行程,例如穿越野長城,對他們更為吸引。一些山友便趁著這個熱潮,組織收費的團隊,賺點外快,有的更組成公司,作正式的商業運作,甚至接待外國人。不過因為幾乎是任何人都可以帶隊出發,領隊的質素亦頗為參差。看見近二十人的團隊,只有一位領隊,而且大部份團友都只是遊公園的衣著裝備,有的甚至連水也沒有帶,在這樣酷熱的天氣下,當中已有人明顯地疲態畢露,不禁替他們擔心。不過領隊卻似乎不大擔心,因為他們只會走到「將軍守關」便下山,而且他說團友們都簽了同意書,也知道爬野長城所存在的風險,參加者都是責任自負的。既然是這樣,我也無話可說了,雖然在臨走前,我還是多管閒事地提醒了一下這些外國山友,要留意身體狀況,避免中暑。



-------------------------------------------------
(1) 「不到長城非好漢」:毛澤東《清平樂-六盤山》的第三句,源出於1935年率领红軍長征隊伍翻越六盤山口時即興吟哦的《長征謠》,其後才修改成詞:「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捲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2) 最近一次意外,發生在2009年6月14日,一對新婚夫婦與朋友5人在攀爬箭扣長城期間,遇上惡劣天氣。兩夫婦不幸遭雷殛,墮崖身亡。女死者為北大博士。

(3) 從懷柔縣城包車到箭扣長城,可在南大街或北大街上找車,可載6人的麵包車(小型巴士),單程價錢約為一百圓人民幣。在旅遊旺季,也可以在縣城換乘去慕田峪方向的中巴,到辛营後才換小巴到箭扣(珍珠泉村鱒魚養殖場)。

2009年7月17日星期五

京城岔路(三) - 什剎海的午後與黃昏


記得中學時有一位從北京來的插班同學,因為想說好廣東話,很喜歡跟我們交談,其中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她對北京胡同和四合院的描述。中學畢業後第一次到北京旅行,因為是隨團出遊,沒有機會離隊去看看北京的胡同。多年以後,第二次上京,同學口中所描述琉璃廠附近的那一片胡同窄巷,卻已經被拆得剩下一片敗瓦。為了城市建設和發展,京城內很多的古老胡老,被政府有計劃地逐一拆除,只保留了一些,作為對歷史和傳統文化的保存,也為了旅遊業的需要。

皇城以北的「什刹海」,是京城中重點保留下來的其中一處胡同集中區。北海公園後面,是一片狹長綿延的水域,沿岸鬱鬱蔥蔥的垂柳,曲折小路依偎著瀲灩的湖水,北京人稱之為「後海」。說是「海」,其實是巨大的人工湖,這裡的水域,一共有三片,除了面積最大的後海,還有前海和西海,通稱「什剎海」。什剎海在元代是京杭大運河的終點,水源充沛,水深面廣,連通著舊時皇家獨享的北海和中南海,據說這裡原有十座古刹,元朝建都北京(當時稱大都)後,蒙古人習慣稱湖泊為「海子」,所以這一帶便稱為「什刹海」。

後海湖畔,是昔日皇親國戚聚居的地方,什刹海一帶的胡同和民宅,分佈在雍容的王府深宅之間,散發著一種與一般囂鬧的胡同不一樣的氣質。後海被稱為「鬧市中的田園」,更是大都會中難得的安寧和閑適,每逢清晨和傍晚,前、後海的湖畔,就是附近居民休閑活動的場所。只是近年因為旅遊業的發展,這裡也變成了「後海酒吧街」,從荷花市場到銀錠橋,前海沿岸都是酒吧和餐廳,並一直伸展向後海,從黃昏開始,沿岸盡是燈紅酒綠的喧囂,滿街所見,全是遊客的天下,要體驗昔日難得的恬靜、那片仍屬於北京人自己的什刹海,恐怕要像我們一樣,避開酒吧的營業時段。


因為班機的嚴重延誤,原本一大清早到訪什刹海的計劃,要延遲至午後,到達什刹海旁的鐘樓時,已是下午一時多。地安門大街北端的鐘樓,與南面一百公尺處的鼓樓,是元、明、清三代北京城的報時中心。有異於一般鐘鼓樓東西對立的排列,京城的鐘鼓樓(1),是一前一後地座落在皇城的南北中軸線上。登上鐘樓城樓,是要憑欄俯瞰這一帶星羅棋佈的胡同和錯落有致的四合院,對比一些的舊照片,二十多年間,北京城的變化也實在太大了,遠處的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腳下老胡同區的面積,也已今非昔比。要眺望後海一帶,鼓樓的城樓是更佳的地方,可惜鼓樓正在關閉維修。也許不是旅遊的旺季,停泊旅遊巴士的停車場上空空如也,沿途碰見的遊客也不多,而且幾乎都是西方人。不時有三輪車伕上前推銷「三輪車胡同遊」,只是遇到我們這班喜歡用自己雙腳走路的「自遊人」,是浪費了他們的唇舌了。


在四通八達的胡同裡逛了一會,時間不早了,便回頭向今次的主要目的地、就在不遠處的後海湖畔進發了。鼓樓東側的鼓樓東大街,近年已成為北京年輕人聚集的潮流地帶,大街兩旁匯集了咖啡館、酒吧、本土原創服飾品牌、以至樂器、電玩的商店。這裡潮流玩具店供應的貨品,據說是北京最齊全的,近年「變形金剛」因電影上映而大熱,這裡也成了北京「金剛迷」的朝聖地。雖說是要感受當地人的生活,這次來北京,卻並非是為了潮流玩具,況且我比較喜歡「高達」呢,回到鼓樓前,便向南直往地安門外大街,然後鑽入了什剎海有名的老胡同 -「煙袋斜街」。


東南走向的煙袋斜街,全長約300公尺,是北京歷史最悠久的舊式胡同之一,東口通向地安門外大街,西口與小石碑胡同相交於分隔前、後海的銀錠橋頭。據明朝代《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記載,胡同原名「打魚廳斜街」,清乾隆年間改為「鼓樓斜街」,清末時才改名煙袋斜街,當時胡同內開了很多煙袋商鋪,其中一家更在門前樹立一個五尺高的大煙袋以作招徠,這條以煙袋名揚京城的胡同,到光緒年間最為繁盛,「鼓樓斜街」的名稱,也是此時開始的。民國廢除帝制以後,北京城中旗人和太監的生活陷入困境,只得變賣家當渡日,不少古玩珍稀流入民間,煙袋斜街成了其中一個較大的古玩交易市場。



煙袋斜街的繁華,源於鼓樓西大街,六百多年來基本上保持著以前的格局和模樣。雖然不遠處的什剎海沿岸,近年已經變成喧鬧的酒吧街,煙袋斜街的住戶,仍然經營着他們的小鋪,直到兩年前,什剎海地區商業開發計劃的開展。為了滿足08年奧運期間湧至的各國遊客,北京在06年底開始著力打造十五個區域性特色商業街,其中也包括了煙袋斜街,什剎海的地區管理委員會,在07年對斜街進行了多次「形象工程改造」。老城區的確存在不少問題,但它們最需要的,是基本設施的改善,例如陳舊的供電和排污系統的重鋪。只要藏好架空的電纜、把失修的建築修葺好、再拆掉違章亂建的僭建物,基本上已可以讓古韻重現,沒有需要什麼形象的改造。只不過管理委員會的思維是,為了要吸引遊客,就必需要加入食店及出售旅遊紀念品的商店,把煙袋斜街變為一條旅遊街、一條「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商業步行街。於是,胡同裡陸續出現了很多以外國遊客為目標客戶的民族工藝品店,以及各式各類的酒吧;翻新後的店租飈升,也把不少小本經營的傳統小店趕出去了,煙袋斜街,也不再是從前的煙袋斜街。為了「重現」明清古韻,街中新建了許多不倫不類的仿古建築,各式各樣光怪陸離的「具文化氣息」的假古董裝飾,充斥着這條古老的胡同。煙袋斜街,其實已古貌不再,老街巷的古樸和滄桑,蕩然無架,只剩下如影城佈景般的外觀,按官方的說法,只是一個「集旅遊、餐飲、購物、休閒於一體的仿京味文化和商業特色街區」。

一窩蜂地興建酒吧街、購物街,管他是古刹之前,還是老城之中,以燈紅酒綠來吸引遊客,似乎已是內地「拯救」老區的不二法門,把自己的歷史文化資源待價而沽,把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以極速耗盡,幾乎是每個旅遊景區的必然下場。


站在胡同入口那塊簇新但毫無歷史感、更無歷史出處的牌坊下,看著眼前這條「改造完成」的商業步行街,不禁有點後悔,三年前上京時,未能抽空來一趟,到現在才試圖尋找那古老胡同的餘韻,已經是太遲了。不過既然來到了,唯有換上一個遊店逛街的心情,改造後的煙袋斜街,也是一條頗有趣的步行街,尤其是在中午遊客仍不多的時候。胡同内仍有一些出售煙斗、燈籠、風箏、茶具、古玩等傳統京味貨品的店舖,也有民族服飾店、民間工藝品和傳統裁缝店,只是店鋪不是貨品大同小異,就是營運風格過於明顯的遊客紀念品店模式,並非我那杯茶。一些售賣非傳統貨品、卻頗具特色的小店,反而更加吸引,經營自家設計創意T恤、環保紙品文具、藝術瓷磚的小店,是我們留連得比較久的地方。從街頭走到巷尾,都是看的多,唯一光顧的,是喝了兩瓶傳統陶瓶裝的酸乳酪,因為陶瓶易碎和運送不便,這種傳統包裝的美味食品,據說在市內已幾乎絕跡,只有在遊客區,仍能買得到。因旅遊發展之名,加速了一些古老傳統和文化的被摧毀,因旅遊發展之名,也讓一些瀕臨被淘汰的古老傳統和文化得以保存,最終的命運,取決於商業價值,也在於推行者的一念之差。






煙袋斜街的盡頭是銀錠橋,這座古老的石橋,是什刹前海與後海的分界。前海面積比較小,我們便先繞著前海走一圈。午後的湖畔,大部份的酒吧食肆仍未開始營業,遊客也不多,這裡仍是胡同居民的天下。走在岸邊的林蔭小路,可以看見老人家提著鳥籠,聚在樹下聊天下棋;撐著傘的垂釣者,扯著線的放風箏者,一靜一動,各自各的悠然自得。湖水看來不太乾淨的前海,原來也是胡同居民的公眾游泳池,雖然岸上有「不准游泳」的告示,湖內卻有不少暢泳中的居民,不過都是中年以上的男泳客,湖心的小島,是他們中途休息的浮台。從前的前海,也許水質清澈,如今湖畔的食肆商舖林立,湖水是否 適宜游泳,是個大疑問。跟很多急速發展中的城市一樣,北京的老城區不斷的在「淪陷」,居民們被迫放棄那自小熟悉的生活模式,泳客們所堅持的,其實是對以往生活的一種懷念,也是對現實的無聲抗議,就像我們香港那些仍然堅持暢泳於極度污染的維多利亞港的公公婆婆們。














酒吧街的店鋪,主要集中在前、後海交接的銀錠橋附近,面積較小的前海,沿岸都能看見那些櫛比鱗次的店鋪,視覺上始終難以真正逃離那商業化的喧鬧,能體驗真正的安寧和閑適,是面積較大而且形狀狹長的後海。從銀錠橋沿著後海湖岸西行,酒吧街的繁華,很快就消失在鬱鬱蔥蔥的垂柳之後,路旁隱於林蔭後的,只有昔日王府的高牆。翠湖畔,綠蔭下,年青的戀人們,把自行車停靠樹旁,擠在坐椅上卿卿我我,讓恬靜的後海,多了幾分旖旎。起初還奇怪為什麼這裡的年青人都不用上班,原來大都是在酒吧街工作的員工,趁著開工之前的片刻空檔,享受一下後海的悠閒寧靜。湖面上偶爾有搖曳而過的小艇,也有低飛掠過水面的水鳥,遠處忽然水花四濺,原來是暢泳中的泳客。狹長的後海,從西到東,足有1.5公里,湖中暢泳的,肯定是長途泳的高手。




西漸的太陽,在湖面泛起陣陣粼光,走到後海西面的盡頭時,天邊已是一片紅霞,遠處銀錠橋兩旁的酒吧食肆,紛紛亮起閃爍的燈火。後海西面也有一些酒吧和食店,卻沒有銀錠橋那邊的繁華和喧鬧,看見這裡有一間「九門小吃」的食店,便進去希望嚐一下地道的北京小吃,結果是大失所望。如果曾光顧過一些大百貨公司地庫的「美食廣場」,就會明白我們當時的感覺,食物有多地道,也許沒有資格判定,不過價錢就肯定絕不地道。





朋友傑克和家人吃完晚飯後,也到後海來會合我們。回到銀錠橋,兩旁燈紅酒綠的喧囂,對我們全無吸引力,只想找一個寧靜的地方坐下來歇一歇,最後想起煙袋斜街牌坊旁的小小咖啡店。晚上的煙袋斜街,多了遊人,但比起湖畔喧鬧的酒吧街,仍算清靜。咖啡店面積其實很細小,雖然只有我們這一檯客人,便已經霸佔了半間咖啡店。小店其實是咖啡愛好者的聚腳地,賣的是自家烘焙的咖啡,但主要售賣的,是各類咖啡豆和咖啡器皿。店長向我們介紹了雲南咖啡,雖然我們怎樣看也不似是對咖啡有認識的愛好者,她也詳細地講解了有關產地情況和咖啡的特性。咖啡沒有想像中的香濃,欣賞的,是店長的誠意。談天說地,坐到差不多小店打烊的時間,我們才離開,回傑克租住的公寓。




傑克的公寓,在朝陽區的十里堡,屬於比較新的住宅小區,公寓的附近,卻是這個社區的餐飲集中地,刀削麵、蘭州拉麵、川味水煮魚、烤肉串、京味老炸醬面、餃子、燻肉大餅、羊蝎子火鍋(2)...街坊式的經營、各地的地道風味,應有盡有。京城本來就是個四海雲集的地方,地道的北京美食,也不只限於傳統的京味,如果不執著於環境氣氛的話,這裡其實也是體驗老北京平民飲食文化的好去處。吃過慶豐的包子,手拿著在路邊小店買的烤羊肉串,對了!這才是我們要體驗的地道北京風味。


-------------------------------------------
(1) 北京城的鐘鼓樓,為元、明都市建設的重要體制之一,原為元代萬寧寺中心閣舊址。現時的鐘鼓樓,是明永樂年間和北京宮殿同時開始規劃建造的,永樂十八年(1420年)竣工。鐘樓築於高大的磚石城台之上,後毀於大火,清乾隆十年(1745 年)重建。

(2) 羊蝎子火鍋:用羊架子(脊樑骨)和多種中藥材熬湯的火鍋,以醇味濃厚而不膻為上品,是北方十分流行的冬日强身補品,有滋陰清熱、養肝益氣的功效,也稱「補鈣之王」。這種吃法據說是康熙年間的一位蒙古王爺的發明,所以要用内蒙草原羔羊的脊樑骨來炮製,才是正宗。熬湯的藥材中,並沒有蝎子,其實是削除羊肉後的羊骨架子,形狀很像一隻豎起尾巴的蝎子,因此稱為「羊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