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8日星期日

羅浮山記(四) – 石林馳騁


站在羅浮山的主峰、海拔1296公尺的飛雲頂之上,霧起東山,雲生足下,看著雲霧在群峰之間翻騰,實在寫意。初見飛雲頂,地勢渾圓平緩如土丘,並無驚心動魄的氣勢,坦白說,是有一點點失望;不過環顧四周無阻的視野、滿眼似是無際的起伏山巒,頗有「天蒼蒼,野茫茫」的感覺。從飛雲頂往北眺望,那邊就是從酥醪村經白水門瀑布、「五馬歸槽」諸峰和撥雲寺登山的路徑。其實在登上峰頂之前,也留意到右邊草叢中的分岔路口和殘破得幾乎無法辨識的「往撥雲寺」的指示木牌。山徑看來還算清晰,只是在濃霧之中,迷失路向的機會很大。

根據網友的資料,從飛雲頂下山往酥醪,還有另一條更具挑戰的路線,就是向西北方向穿越上界諸峰,包括了上界峰(海拔1276公尺)、上界中峰(1106公尺)和上界三峰(980公尺),在「劉高尚試劍石」附近登上郊900公尺高的四方山後,再右轉下山往酥醪的茅坪村。如有機會,也想走走這兩條路線,希望不用再等十年吧。

站在山頂等候其他的隊友,不久便感到有點寒意。時值白露翌日,白露是全年晝夜溫差最大的一個節氣,古籍《群芳譜》提到:「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在北方地區,白露過後,意味著酷夏已過,秋意漸濃,夜來天氣漸涼,空氣中的水氣在草木上凝結成白色露水,只是南方地區,仍是鳥語花香,博羅的氣溫,仍然是接近26℃。不過身處高峰,氣溫低了幾度,加上剛才快步登山,以至汗流浹背,衣衫盡濕,山風吹來,不禁打了個寒噤,要蹲下來避避風。幸而隨身帶了點朱古力和小肉腸等零食,分了給大家暖暖胃。

半小時後,最後幾位隊友也差不多到頂了,我們一起向著他們大叫大跳,一方面鼓勵一下隊友,另一方面也正好熱熱身。拍完攻頂合照之後,發覺原來大家都很餓了,決定趕緊下山吃午飯去。我在山頂重遇了先前在途中閒聊過的青年,打聽了登山舊路的情況,隊中體能較好、對崎嶇山路較有經驗的十位隊友,決定沿舊路下山,其他隊友則走回頭路(登山時的混凝土登山步道),兩組人在飛雲山莊的吊車站會合。

在分水坳與大隊分手後,十人小組便沿著崎嶇的舊登山路線下山。因為要盡量趕及與大隊同時到達會合點,大家的下山速度頗快。其實所謂崎嶇,對於這一組習慣了崎嶇山路的隊友來說,並沒有太大難度,路況有點像經吊手岩登馬鞍山的山路,只是經過濕滑泥濘的路段時,要稍為放慢。



正如那位青年所說,舊登山路線的風景,的確美得多,主要是因為沿途峰巒林立、怪石奇岩星羅棋佈,加上不經人工修飾的山路那種天然的味道,也正是我們一群愛山之人的那杯茶。雖然是趕路,但每遇路旁奇石,我們都不忘要攀爬一番。雲岩峰、玉女峰、瑤台石、步雲洞天...,可以爬上去的,我們都上了;疊石、石塔、石室、石巷,形形式式的石景,應有盡有。不過到了後段,部份隊員已經忍受不了飢腸轆轆,沒有心情再玩石,其時路徑完全清晰明朗,便急步直奔下山「醫肚」去了。能堅持到最後,攀上「伏虎岩」的,就剩下了四人,本來想從背面岩牆攀上,攀了一半,就只差一個身位,因為穿的是登山靴,不想冒險,最終還是乖乖的退下,從正面的鐵梯登上岩頂。



我們到達飛雲山莊會合點時,大隊仍未到齊,先到的隊友,已經不客氣地鯨吞了幾碗豆腐花和杯麵(杯裝方便麵)。羅浮山的山水豆腐花,是很有名的,因為怕不衛生,以前不敢亂吃,現在出售的,都是當地工廠生產、密封保鮮包裝的豆腐花,便放膽吃了。豆腐花依然香滑,雖然沒有了農家手製的那種天然風味,但自己的腸胃抵抗力弱,還是謹慎一些為妙。

因為時間已經不早,下午還要趕路,大家決定乘吊椅索道下山,開放式的吊椅在樹頂上滑行,感覺有如在飛翔。吊椅還在往山下滑行,心裡已在盤算著,什麼時候再來一探北麓酥醪谷那兩條登山路線。




2007年10月26日星期五

羅浮山記(三) – 絕頂雲飛

十年之後,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重訪了羅浮山。

九月八日,太陽移達黃經165度,開始進入白露節氣。有相熟網友策劃了一個羅浮登山遊,包了一輛二十座位客車北上博羅,因為有參加者臨時退出,我又剛有空,便加入出發了。廣東省的道路建設,比十年前好得多了,中午出發,黃昏前便到了羅浮山腳下。我們住的是白蓮湖畔沖虛道觀旁的「會仙閣」賓館,賓館有側門通往沖虛觀後院,建築外觀也與道觀統一,看來是由道觀經營,方便香客留宿之餘,也接待遊客,為道觀賺點收入。


因為鄰近增城,看來在羅浮景區內留宿的遊客不多,留宿的香客也不是來夜夜笙歌的,所以這一帶晚上沒有什麼娛樂,外出尋找夜宵的朋友,很快便回來了。他們說連毗連的長寧鎮,也是烏燈黑火的,只有在景區湖邊,有一些賣燒烤夜宵的小攤檔。

羅浮山總面積260多平方公里,有大小山峰432座,山上石室幽岩滿佈,史學家司馬遷更稱之為「粤岳」。岳者,高峻的大山也,粤岳即指粤地之最高峰(現代廣東的最高峰,是海拔1902公尺、位於廣東湖南交界的石坑崆)。羅浮諸峰,怪石林立,獅子峰、駱駝峰、仙女峰等,都頗為神似,但我們今次的目標,是羅浮山的主峰、海拔1296公尺的飛雲頂。雖然羅浮諸峰多是怪石嵯峨,飛雲頂的峰頂卻盤圓平坦。頂上經常煙籠霧鎖,風捲雲流,「飛雲」之名,大概由此而來。


我們第二天一早便起床,開始羅浮登頂之旅。要登上主峰,先要穿越一直伸延至海拔900公尺的森林區。海拔400公尺以上的森林,已被旅遊當局劃為「森林生態旅遊區」。沖虛觀旁近年與建了索道,遊客可乘登山吊椅直達海拔500公尺的飛雲山莊,但我們是專程來登山的,好歹也要用自己一雙腳走上去。7時半從沖虛觀出發,沿著車道行進,經過了「將軍樓」、「元帥樓」等開國將領曾經住過的別墅後,看見路旁一條十分陡直的山路,原來是上通「蝴蝶洞」的路。「蝴蝶洞」其實是駐軍時修建的防空洞,洞中放了幾個道教神仙的塑像,便變身旅遊景點,還要收費每位2圓呢。那些塑像不看也罷,看看棲息洞內的蝙蝠,反而更有趣,不過「蝴蝶洞」倒是條登山的捷徑,洞的另一邊出口,接上一條崎嶇的林蔭山路,半小時後,到了山路盡頭,從林裡一鑽出來,就見到「森林生態旅遊區」的收費閘口。如果不想穿防空洞和走崎嶇山路,先前的車道,雖然兜兜轉轉,最後還是轉到這個閘口前。

旅遊當局在西麓興建了一條混凝土加石砌的步道,由收費閘口開始,先經過飛雲山莊吊車站附近,再穿越森林區,一直伸延至海拔1000公尺的分水坳。真正喜愛登山和大自然的朋友,一定不會喜歡這種人工化的梯級。一條行車道,亦正在興建中,估計會直通分水坳。內地很多人的思維仍然是這樣,為了旅遊收入,便大興土木,開山劈林,興建各式各樣的人工設施,好好的一個天然森林,原來的生態,就此被破壞了,還好意思大模斯樣地以「原始生態」作招徠。

在中途等候其他隊友時,與一位背心短褲、一身輕裝、獨自來登山的內地青年閒聊起來。原來他已來過多次,聽說興建了一條新的步道,特意來走走。不過他對這條新步道沒有好評,一來太人工化,適合一般遊客而非認真的登山者;二來沿途無景可看,反而東麓的舊路,雖然崎嶇,但風景更佳。森林區內其實也非全無風景,如果你是一個自然愛好者,沿途溪流縰橫,植物種類繁多,到處都是讓你目不暇給的風景,由於季節關係,還經常見到可愛的鍬形蟲呢。只是混凝土步道也引來大量沒有公德心的遊客,看到零食包裝、膠水樽等垃圾散落在溪流林地之中,心情就大打折扣了。



到了林區的邊緣,登山步道徑回復了原始山路的模式,過了分水坳(海拔1050公尺)的茶寮後,景色更開揚了,不過雲霧不斷湧來,遠處的群峰,只能在霧海中若隱若現,看不到全相。11時20分,我們登上了一個渾圓平坦的坡頂,看到一個石碑,才知道已經踏上了羅浮山的絕頂、海拔1296公尺的飛雲頂。




2007年10月20日星期六

羅浮山記(二) – 酥醪水秀

有關酥醪觀的傳說頗多,其中觀名的來由,據說是因為秦朝時安期生會觴神女於此地,釀泉酣酒,討論玄機,醉後呼吸水露皆成酥醪(香醇的美酒),而「為酥為醪之味,散於諸天」,所以葛洪建庵之時,命名為「酥醪觀」。現在觀內仍可找到斗台之下的「釀泉」,泉眼其貌不揚,但泉水依然清澈甜美,用來釀酒,氣味香洌。韓愈和蘇東坡曾慕名到訪,除了是瞻仰道教聖地,據說也是為了「釀泉」釀製的美酒。

正因為交通不便,酥醪村的自然景觀保存相當完好,安詳寧靜如世外桃源。村中最壯觀的景象,莫如山中的白水門瀑布,由海拔800米處直瀉而下,注入三級陡坡之下的龍潭,人稱「南粵第一瀑」。我們到訪時,正值旱水的冬天,開車進村時,遠遠便看到山上的反光的瀑壁。從酥醪村出發,是可以攀上瀑布頂的,那是10公里長的陡峭山路,之後還可以繼續登上主峰、海拔1281米的飛雲頂。不過那次行程並不包括登山,所以我只有乾瞪眼的份兒,唯有安慰自己,訪瀑還是應該留待夏季水豐的時候。


白水門瀑布的下游,便是流過村中門前的潺潺清溪,溪流長近二十公里,可沿溪下溯,我們只有大半天時間,所以只溯了一小段。沿溪是被流水打磨得光滑的潔白岩石,溪床上不難見到大大小小渾圓的壺穴和石灶。因為「酥醪觀」的名氣,歷代不少名人曾到訪,在溪畔岩石上留下題刻;很多天然潭穴,亦被加上優雅名字、附上美麗的傳說。其中深而闊的「七姐潭」,潭旁石刻「艮泉」,傳說是七仙女七月初七下凡時戲水的水池。另一個灶型壺穴,名為「煮石處」,故事出自葛洪《神仙傳》中「居白石山,煮白石為糧」的仙人白先生,壺穴就是他煎瓊煉液的大鍋。急流從石灶口湧出,注入石灶下潭水碧綠的「凝碧潭」,明代诗人黄喬松更為其題詩,詩云:「激石開三島,奔流匯一泉。迢遙噴空出,飛落碧潭邊」。


酥醪村是一條安詳寧靜的山村,村內多梯田,但幾乎都是菜田,種的是當地特產的「酥醪菜」。廣東人喜歡煲湯,注重以湯水作保健食療,其中經常飲用的菜乾湯,以白菜乾為主要材料,有潤肺、治咳、清熱的食療功效。博羅人煲菜乾湯,用的則是酥醪菜乾。酥醪菜又稱「仙人菜」,原是當地一種野生山芥菜,由於氣候獨特、土質肥沃,加上水質清潔,酥醪村裁種的酥醪菜特別味濃、少纖維質,用少量便足以炮製出一整煲的湯,所以酥醪菜乾五百年來一直聞名遐邇,是廣東人喜愛的上乘湯料。新鮮的酥醪菜,可作青菜炒,味道如一般的芥菜,有點苦,只是吃起來不起渣,苦中還帶點甘。

我們一行人沿溪上溯返回酥醪村,已是下午四時,是時間驅車離開了。車子開上陡斜的土路時,白水門瀑布高聳的瀑崖又再展現眼前,心裡暗自思量,下一次再來羅浮山,一定要攀上瀑頂。只再想不到重訪羅浮山,已是十年之後的事。


<相片:七姐潭;石灶口;攀爬凝碧潭畔石台;仙人腳印;溪畔題刻。>

2007年10月18日星期四

羅浮山記(一) –北庵道遠

羅浮山,位於廣州與惠州之間的博羅縣西北,屹立東江之濱,由西北至東南,延綿二百五十公里,是廣東四大名山之一,有「嶺南第一山」之稱。據《後漢書.郡縣懿》記載,博羅本來只有羅山,有浮於海上的仙山由會稽漂來,附在羅山旁邊,所以成了「羅浮山」;廣東民間又有「浮山泛海嫁羅人」的傳說。這些當然都只是神話,不過根據地質考察,形成過程始於中生代白堊紀(約8,000萬年前)的羅浮山,的確是由於地殼發生斷層,把這一帶的巨大花崗岩體推移、擠壓,繼而隆起而成,所以羅浮二山經過移位再連成一體的傳說,似乎不是毫無根據。

羅浮山山勢雄偉挺拔,氣候冬暖夏涼,是一流的避暑勝地。羅浮山的花崗岩體,經過千萬年的風雨侵蝕,形成大小奇峰突兀、怪石奇岩;山中有72處石室幽岩,飛瀑名泉點綴其間。青峰幽壑,如此山幽水靈之地,早在1700年前的東晉年間,已為修道之士所賞識,道教葛洪在山中煉丹修道,並創建了白鶴、沖虛、黃龍和酥醪等四大道觀(四庵),羅浮山因而成為了中國道教十大名山之一,道教信徒稱之為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

第一次到訪羅浮山,已是近十年前的事了,那一次是參加了一個訪古遊的團隊,行程是參觀山腳的道教名勝。建國之後,羅浮山曾一直是軍隊駐地,將領們避暑的地方,開國「十大元帥」之一的葉劍英,亦經常到訪。我們遊羅浮山,正是景區重新開放後不久,多年失修的道觀建築,顯得有點破落。領隊的梁榮亨,是一個非一般的尋幽訪古迷,所以一般遊客常到的沖虛、黃龍等道觀,隨便看看便算了,我們的主要目的地,是山的另一邊那幾乎與世隔絕的酥醪村,訪尋那有「北庵」之稱的「酥醪觀」。


酥醪村*座落羅嶺之北、浮山之陽,海拔500米的幽谷之中,四面環山,潺潺的溪水從村的中間流過,全村200戶人家,散居在山谷中,由於交通不便,至今仍是羅浮山尚未開發的景區之一。進出酥醪村只有兩條道路,分別通往曾城和長寧鎮,但是入村前的最後17公里,都是崎嶇的盤山土路,大一點的車要通過,都有困難,而且山路經常有塌方,每天一班的公共班車,很多時只駛到土路的出口處就要掉頭,不會入村。我們到訪之時,用了一部小型客車,雨後土路上泥濘一片,又滑又陡,下坡時驚險萬分,車子後輪更一度陷入泥中,我們要下車幫忙推車,方能脫身。

酥醪村的名字,源自村中著名的道觀「酥醪觀」。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的「酥醪觀」,始建於東晉,是葛洪所設的羅浮山四庵之一,因為座落於北麓,故又名「北庵」,清雍正及民國年間曾經重修,是羅浮山眾多道觀中保存得較為完好的一座。雖然交通略為不便,酥醪觀古時曾是重要道教聖地,吸引不少名人來訪,昔日香火鼎盛,名噪廣東。據說唐朝韓愈、北宋蘇東坡也曾慕名前來瞻仰,上世紀三十年代,蒋介石亦曾在酥醪觀下榻。

酥醪觀的主要建築是正殿,蓬萊閣就在正殿左側,觀前有荷池。正殿內供奉呂純陽祖師和葛洪仙翁,另外還有山門、齋堂、客堂、道舍等。觀門上石刻牌匾「酥醪觀」三字,是清代香山鮑俊所書。正殿建築特別之處,是殿前有高八米的亭台,上有古鐵香爐,是住持訓示徒眾及打醮傳經的地方。亭台石柱上有一對楹聯:

 「瑞靄朝騰 看一縷烟縵 化作三峰雲氣;
  丹光夜發 向九霄照灼 上連北斗星芒。」

好一個道家的神仙境界。

------------------------------------------------------
*酥醪村,其實是泛指酥醪觀所在的山谷內包括了茅坪、沙排、蘇羅、合水、下坡等幾條村莊。


<照片:酥醪觀門口;黃龍觀黃龍瀑;酥醪觀殿前的亭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