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7日星期二

閩西客家土樓過大年(十) – 古村藏祕


年三十早上在下洋購買的煙花炮,還剩下一些,晚飯後便到土樓外找地方燃放。位於溪谷中的塔下村,沒有太多空曠的地方,村內亦佈滿架空的電線,燃放煙花,恐怕會有轟掉電線的危險,村中心溪流上的石橋,是唯一適合的地方。

那裡是塔下村的中心地帶,當我們開始燃放煙花時,村民都走出來觀看。因為「彈藥」有限,為了延長玩樂的時間,我們把煙花炮逐一地燃放,遠處鄰村也正在燃放煙花,相比起來,我們的煙花就特別顯得零星落索。這時一位村民跟我說,村長回家用車載了6大箱子的煙花炮,正在趕回來。我想一定是因為鄰村的煙花把我們的比下去了,村長覺得很沒面子,所以特別搬來一大堆,娛樂一下我們這班遠道而來的客人,也給些顏色鄰村看看。於是我們和村長互相配合,他放的是高空煙花,我們的是低空煙花,而且是四五枚同時發放,一時間煙花漫天,好不壯觀。我們玩得開心,村長也挽回了面子。

山中本來就十分潮濕,空氣中幾乎飽和的水分子,經一輪煙花的振盪後,凝聚成雨點,煙花剛放完,雨便淅瀝淅瀝地下起來了。


大年初二 晨 

根據「裕德樓」接待我們的張老師的提示,塔下這條古村,有一個隱藏了的風水佈局。我們吃過早餐後,便按張老師的指示,攀上溪對岸的山坡,希望看到這個風水奧祕。山坡上種滿了茶樹,我們沿著茶園的山路上攀,昨晚的雨,令山路變得一片泥濘,十分難走。因為山腳的一大片樹林,把村中景物擋住了,我們一直走到很高的位置,也看不到什麼,最後放棄了。上山容易下山難,尤其是山路的泥濘經大家踐踏過後,更加滑不留足,回程時幾乎每個人都起碼滑過一跤,一褲子的泥濘。

當快要回到村子的時間,我們才發現,原來我們要看的景觀,就在只距村子五分鐘路程的位置上。由於樹木枝葉茂密的關係,從這個位置望出去,其實也不能看到全貌,但亦能大致看到塔下村的風水佈局:溪水在村中蜿蜒流過,溪床彎曲成「S」形狀,溪岸兩邊,右上角及左下角,分別是兩座大圓樓,其中一座就是「裕德樓」,熟悉中國文化的人都知道,這就是太極圖,原來塔下村風水佈局的奧祕,就是隱藏了太極的圖樣。


也許塔下村風水佈局真的有利村民,令人傑地靈,村中高中科舉的子弟,人數也不少,村中歷史悠久的張氏祖祠,可以印證這一點。過了石橋,穿過石板窄巷,忽覺眼前一種十分熟悉的感覺:石板階級,石砌圍牆,木房子…是日本某地的偏僻鄉村?還是梅里雪山下某條山村?也許古樸山村散發那種能令心靈陶醉、恬靜舒暢的感覺,是無分地域、文化限制的。石階窄巷的盡頭,就是張氏祖祠「德遠堂」。祖祠前是一口半月形的池塘,塘邊如石林般屹立著二十枝石旗桿,蔚為奇觀。這些石旗桿的桿頂,均裝飾有筆形或劍戟形的石雕,分別代表文科和武科,每一枝石旗桿,表彰一位高中文、武科舉的張氏族人。石旗桿在閩西其他客家人的聚居地,也頗常見,但以密集情度計,冠軍就非塔下村莫屬了。



回到「裕德樓」,是時候要準備歸程、結束這次「閩西客家土樓」之旅了。開車之前,我們在土樓大門外燃點剩下的最後兩串爆竹。為了表示巾幗不讓鬚眉的膽色,我們的女隊員自動請纓燃點爆竹串。我們揮手向張老師和樓主張老闆道別後,便登車開始了駛向廈門的漫長旅途。

(全篇完)

2007年3月26日星期一

閩西客家土樓過大年(九) –大紅燈籠高高掛

大年初一 傍晚 

「嘻嘻,我今晚不知道要進哪一間房睡才好呢?」朋友M在開玩笑。「啍啍,你今晚如果敢來敲門,我就一腳把你踢到樓下!」朋友L笑罵著回應,我們一行人剛分配好房間,正站在三樓迴廊上閒聊,每個房間的門外,都掛著一個大紅燈籠。多年前有一部由鞏俐主演、描寫民初大富人家妻妾間明爭暗鬥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戲中的老爺如果命管家在那一個妾侍的廂房門前高掛起紅燈籠,便表示他打算晚上那裡留宿,朋友M正是以此來開玩笑,而我們身處的,是塔下村的最具特色的圓樓「裕德樓」。


午後離開田螺坑村時,天色轉暗,好像要下雨的樣子,為了避免在雨中走那條變成了爛泥路的盤山公路,我們趕緊離開,很快便回到山腳、我們晚上留宿的書洋鎮塔下村。塔下村是一條省級的文化名村,四周被翠綠群山圍繞,一道清溪在村中彎曲流淌,沿岸邊就是20多座大大小小的土樓組成的客家村寨;小溪兩岸有幾道古老的石橋連接,好一派水鄉古鎮的感覺。

我們選擇了在村裡的裕德樓留宿,這是一間由民居變身而成的土樓客棧,而且還接待過外國遊客。出來接待我們的是年輕的張老師,大概是樓主的親戚,工餘時間過來幫忙吧。如果接待外國遊客,有位懂外語的年輕人幫忙,也是必要的。土樓經過修葺翻新,顯得格外光潔明亮,原本的建築和佈置特色,亦完全被保留,只是房間內亦換上了一般旅店房間的傢具和電器,但這並不表示每間客房都像酒店般千篇一律的沉悶佈置,有的房間放置的,是有上蓋的古老大床。

樓主(也是老闆)是位五十左右的中年人,十分熱情好客,逐一送我們到房間,並一路詳細為我們介紹各種設施。客棧還參照日式民宿旅館的規矩,入房前要換上拖鞋,另外一對放在門外的拖鞋,是在外出和上廁所時用的,不過住客是否記得遵守規矩,就很難說了,我們在日本旅行時,有時候也會忘了換上拖鞋才進房間。至於浴室和廁所間,按照土樓的傳統設計,仍然都是在土樓的大門外。浴室內有太陽燈,冷天時候淋浴也不怕著涼。


裕德樓本身也是一座很有特色的一環式土樓,嚴格來說,應該是半環,因為土樓的前半是一般四層高的圓樓,但後半樓卻是一堵只有三層高的半環形夯牆,牆頂上有瓦檐,但下面卻一層樓也沒有,現時用作餐廳和廚房的一層高平房,也是後期加建的。裕德樓這種「前高後低、有前沒後」的建築特色,的確與別不同,當地村民十分形象化地稱它做「圍裙樓」。

晚幕降臨,土樓房間門外的大紅燈籠都亮起來,整個內院都被映照得一片殷紅。今天是大年初一,大家正好一起食開年飯。晚上雨停了,我們選擇不在餐廳內吃,而在土樓內院中央露天的地方筵開兩席,來一次傳統的客家開年飯。飯後大家互相交換帶來的新年禮物,收禮物的,事先完全不知收到的是什麼,禮物有的很有心思,有的則純粹為了搞笑,土樓內院一時間笑語喧天。



2007年3月25日星期日

閩西客家土樓過大年(八) –土樓盛宴之四菜一湯


大年初一 午 

還未到達田螺坑村,在山下已經可以看到山坡上一組如山中之城般的土樓群,升起於層層疊疊的梯田之間。車子駛過村口而不入,因為最經典的「田螺坑土樓群」景觀,是在接近山頂的觀景台。盤山公路再拐兩個彎,便到達了建在路邊的觀景台。從這裡俯瞰田螺坑的土樓群,四座圓樓簇擁著中心的一座方樓,成一四瓣花朵的圖案;又像是餐桌上四只盛載菜肴的圓形盤子,圍著盛著湯羹的方形鼎,「四菜一湯」的綽號,因此而來。

「花心」位置的三層高方樓,是最早建成的一座,名「步雲樓」,始建於清嘉慶元年。 其後170年間,4座圓樓陸續建成,先是「和昌樓」,接著是「振昌樓」、「瑞雲樓」,最後一座是1966年建成、橢圓形的「文昌樓」。鄉民建土樓,佈局基本上是依地勢因地制宜,其中可能也加入了一些傳統風水佈局的元素。不過根據內地一些專定的發現,田螺坑「四菜一湯」的佈局,各樓之間剛好符合2比3、3比5及5比8的西方「黃金分割比例」。是巧合?還是東西方民間智慧的異曲同工?就真的是不得而知了。


景觀是經典,觀景台收費亦殊不便宜,門票要人民幣20圓一位。我們不想被宰,曾經沿公路察看有沒有其他位置可以俯瞰田螺坑村,可惜沿路景觀都被茂林阻擋,只有觀景台一處,因為是旅遊局特意伐木劈林清理出來的,所以無遮無擋,我們唯有乖乖受宰。不過門票亦包含了進村參觀的入場費,反正已經付了錢,我們便到村裡逛逛,順道在村裡吃午飯。開車下山回到村口,因為進村的路比較窄,我們把車子停在村口,然後步行入村,不過後來才知道,原來觀景台附近和村子有山路相連,可以穿越樹林和梯田下山,直達村裡。

因為田螺坑村已成了遊土樓的必到景點,村裡已經比較商業化,設有住宿、紀念品商店、茶座和農家飯莊等旅遊設施,也出租了村內部分平房給一些攝影和藝術團體作活動基地,不過村內的土樓,仍然保持著純粹是村民的住宅。雖然是遊客餐,飯莊提供的「走地*」雞鴨、野生菇類等當地新鮮材料做的農家菜式,也算有特色,味道也不錯,份量還足夠,不用擔心只得「四菜一湯」。







────────
*走地:(粵語)  指野外放養的(家禽)

2007年3月23日星期五

閩西客家土樓過大年(七) –土樓盛宴之東歪西倒


大年初一 上午 

車子離開永定,進入了鄰縣南靖 - 另一個土樓林立的地區。今天的行程仍是遊土樓,昨天已經參觀過了不下十座土樓,如果今天不來點新奇、有特色的,恐怕大家都會膩了,於是我們便先來一個與別不同的。

車子駛過我們今晚將會住宿的書洋鎮塔下村,然後開始上山。下坂村是一片在群山中間削出來的平地,四周是層層疊疊的茶園,溪流兩岸,排列著12座土樓。尋常的土樓不看了,只挑了一座「裕昌樓」。裕昌樓有什麼特別?外觀看來的確沒有,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座五層高圓樓,甚至有點殘破,還收每位5圓的入場費呢。但當大家一踏進樓門內,正常人通常只有兩種反應:一是急忙揉一下雙眼,看看自己是不是還未睡醒、有點眼花,還是昨晚喝多了,仍然有點頭暈;另一種反應是急忙抽腿回頭走,「快撤退,危險!」。當然,還有少數頭腦清醒的,會呆在當場,嘩嘩地發出讚嘆之聲。


眼前見到的是,二樓以上所有支撐迴廊的支柱,都是左傾右斜的,部分傾斜度更達15度之多,整座大樓似乎隨時會轟然塌下的樣子。只不過,始建於元朝中期的裕昌樓,就是這樣歪歪斜斜地過了近700年,依然屹立不倒。裕昌樓原由五個姓氏的族人合建,木匠和泥水工的膳食,由五家人輪流負責,但寒冬中某一晚,因兩家交接上的誤會而沒有供飯,飢寒交迫中,木匠造出的榫子全是榫眼大於榫頭,而問題亦在立柱上樑之後又過了一段時間,才漸漸浮現:二樓以上的迴廊支柱,開始傾斜,看似搖搖欲墜,令人心惶惶。

其中四家人決定放棄土樓,並以賤價出讓屬於自己的部份,而剩下的劉姓人,發現柱子雖然傾斜,但整體樑柱互相牽引,拉扯力相互抵消了,大樓應該不會倒塌,於是全盤接收了裕昌樓。而事實上,劉姓一族在樓內安居樂業,600多年過後,現在樓內仍住了100多人。裕昌樓亦因此以「東歪西倒樓」的大名,遠近揚名了6個世紀。


離開「東歪西倒樓」,我們繼續上山,到田螺坑村去看看另一個土樓經典。車子在盤山公路上爬行,頗為陡斜的道路正在維修,柏油路面還沒重鋪好,車子只能在凹凸不平的泥路上左搖右晃地推進;加上連日天雨,道路變得泥濘一片。途中車子前輪陷在泥濘中,無法向前,後輪又不斷在打滑,結果是車尾橫向移動,還一直移向路邊的陡斜山坡,如果繼續開動,整部車子便會翻側,繼而滾下山坡。我們一行人只有下車,合多人之力把車子推出泥窪。脫險之後,大家保持審慎,暫不回到車上,繼續踏著泥漿路步行上山。

2007年3月22日星期四

閩西客家土樓過大年(六) – 爆竹迎歲


大年初一 晨

承啟樓在早上6時正舉行大年初一開啟大門的儀式,並燃放爆竹。我們也抬出了那一串一千響的爆竹,在門外點燃。爆竹串很長,20多人一字橫排地把它提起來,長度剛剛好,燃放這般長的爆竹串,我還是第一次。

除了爆竹聲外,土樓內似乎比昨天晚上寧靜了很多,原來是少了孩子們的喧鬧聲。大部份的居民,一家大小一大清早便出了門去拜年,樓內只剩下年長的居民,想是在等待後輩們前來拜年吧。

吃過肉片湯麵早餐,我們才第一次正式地參觀這一座土樓。前一晚入住時,因為已經天黑了,沒有看清土樓內部的結構,雖然在上落樓梯、進出房間之際,已能感到土樓的宏大,但要到早上,才有機會在視覺上感受到它的壯觀。站在外環的四樓俯瞰內院,三環木樓層層疊套,緊緊守護著中心的祖堂,氣勢恢宏,盡顯土樓之皇的威儀。


承啟樓雖然基本上保持著作為民居的樣貌,因為是著名旅遊點,亦少不免都有在樓內擺賣一些土樓紀念品。多年前有位朋友曾到訪承啟樓,帶了一個竹製的承啟樓模型回來送給我,雖然不算精緻,但充滿著簡樸粗實的農村手工藝特色。現在土樓紀念品的花樣多了,但都是同一個模子倒出來的石膏模型,而且頗為粗糙,完全提不起購買的意欲。


遠處山上仍然未散的晨霧,加上村中陣陣燃放爆竹時揚起的硝煙,煙霧中的土樓群,如一座座浮於半空的「天空之城」。在離開承啟樓之前,我們先登上了山坡頂上的「高北土樓觀景台」,從高處看看土樓之皇,以及它旁邊的土樓群。




2007年3月21日星期三

閩西客家土樓過大年(五) – 天下第一客家土樓


年三十 晚

中國郵政早年出了一套中國民居的通用郵票,福建民居的代表,就是「承啟樓」。明朝祟禎年間動工,經半個世紀才竣工的承啟樓,在2002年重新修葺後,基本上回復了它古樸的原貌。體積龐大的承啟樓是一座四層四環的大圓樓,房間達400間,直徑73米,佔地5376平方米,堪稱「天下第一客家土樓」。


位於高頭鎮高北村的承啟樓,是今晚下榻的地方,我們大約6時左右到達,天色已開始轉暗。承啟樓的住宿條件只是一般,也沒有特別為接待旅客而加或改建的設備,只是我們一來希望體會一下土樓人家的真實生活,二來亦因為它的名氣,所以選擇了這裡。因為事先已多次打電話聯絡好樓主,以為一到步就可以入住,怎料還是出了點亂子。

承啟樓仍然是純粹的民居,接待一兩個留宿的客人,完全沒有問題,招呼我們一行20多人,就有點手忙腳亂了,加上訂房間數上的誤會(原來說明了入住人數,還必須說明房間數目,否則會出現四人一間房、兩人一張雙人床的分配),我們到了大門口時,樓主還沒有安排好房間。旅遊局的人還唯恐不亂,在眾人最忙亂之時前來討土樓入場費,結果弄了近一個小時,才把的房間安排好。

因為房間都是居民騰空出來的,散佈在土樓各處,佈置和設施亦五花八門:有的很有家的感覺,有沙發有電子琴;有的則簡陋得只有兩張木板床。幸好一班都是習慣了揹包客式自由行的朋友,更簡陋的也住過。土樓內很多設施都是公用的,淋浴需要排隊,亦要與樓內的居民一起在天井圍著水龍頭刷牙洗臉,讓我們有機會真正的體驗土樓人家的生活。唯一令女生們不太習慣的,是衛生設施,因為樓內一律只有馬桶(是真正的馬桶,每天有人清倒),要辦大事情,得要到樓外大路旁的廁所,土樓的大門晚上是閂上了的,外出解決就要費點周章。

晚飯是傳統的閩西客家菜,我們人多,要分成幾桌,不知是否大年三十晚的關係,菜式和份量都頗豐富,還有自家釀的黃糯米酒供應,米酒酒精度頗高,但很甜很易入口,容易喝過了頭。樓內居民很早已吃過了年夜飯,每戶各自開始了在門外的天井祭神,儀式完成了後,都會燃放爆竹串,樓內「霹靂啪嘞」的爆竹聲不斷,很有傳統的過年氣氛。


吃完了晚飯,是娛樂的時間了,抬出了早上在下洋市集搜購的「軍火」(煙花炮),就在土樓外對開的空地點燃。既有手持的「龍吐珠」,也有射上半空的菊花型煙花,一時間火樹銀花,與村內其他人發放的煙花互相影照,照亮了年三十晚漆黑的夜空。承啟樓的居民,部份都走出了樓外,站在門前欣賞這場免費的小型煙花匯演。回到房間休息,一夜都聽到樓外面不時傳來的煙花爆竹聲,朦朧中彷彿又回到了小時候在澳門跟外婆生活時的過年情景。


2007年3月13日星期二

閩西客家土樓過大年(四) – 土樓盛宴之洪坑樓影


年三十 下午

湖坑鎮以北的洪坑村,是永定縣另一個明清年代土樓建築的集中地,這裡已經開發成為「客家土樓文俗文化村」,亦即是說,入村就得要買門票,每人40圓。本來是打算在村內的飯店吃午飯,但因為已過了下午2時,售票員職員都去了午飯,2時後才回來。我們只好在村口的一間飯店先吃了午飯,再作打算。

那是一間揹包客的小旅館,最低兩層兼營飯店,小飯店的特色,就是面對著一座土樓「環興樓」,因為不在文化村範圍之內,所以沒有門票,就趁著飯店為我們張羅午飯的半個小時,溜進了「環興樓」參觀。「環興樓」仍有人居住,外觀雖然宏大,但內部已經頗為破落,很多地方的木塊已經斷開脫落,陰霾的天色下更顯得滄涼。

午飯後入村,第一個目的地就是「振成樓」。氣勢磅礴的振成樓的歷史較短,是座始建於清末(1909年)的四層圓樓,只有內外兩環,卻佔地5000平方公尺。振成樓與其他土樓不同的地方,就是內院的建築,加進了西方建築的元素,核心的祖堂大廳成方形,正面四根仿羅馬托次坎(Tuscan)風格柱頭的石柱,屋頂成三角形,酷似希臘神殿的山形牆。內環二樓迴廊的鐵欄,裝嵌著螺旋形西洋風格的花飾,典雅精緻。




嚴格地說,振成樓不是一座圓樓,而是一座「八卦樓」。外環按八卦圖式分成8大單元,每一卦設獨立樓梯,單元之間由青磚隔火牆分開,有拱門相通,關上門就各自成獨立院落。內院東西側兩口水井,亦剛好落在八卦的陰陽兩極的位置上。由於振成樓成了旅遊點,一切變得商業化,內環的地下房間,幾乎都改成了小商店,不再似一座純粹的民居。

離開振成樓,車子沿著村路駛過了洪川溪的大橋,直上小坡頂路的盡頭處,才看見在溪岸另一邊的「如升樓」。三層高的如升樓以「小」著名,其實比起南溪只有兩層高的「環昌樓」,似乎還不夠小,如升樓被稱為永定境內最小的土樓,應該是基於它只有17米的樓底直徑。如升樓是樓主一人花三年時間獨力挑土夯成,因為它太小了,取名「如升」,意即如客家人量米用的「竹筒米升」般小。


看了這麼多的圓樓,終於來一座方樓了。「福裕樓」是建造「振成樓」的林氏三兄弟所建,不過比振成樓還早了29年。福裕樓是一座府第型的方樓,樓前有三個並排的大門,不似一般土樓,因為防守的理由只有一道大門。樓內亦分為三大單位,整座方樓前低後高,外形像3座山。這座土樓已開始變得商業化,除了出租住宿外,還設有茶座和供應客家菜餚,我們到訪時,一班來自不同國家的年青遊客,正在門前空地的茶座悠閒地喝下午茶。


由福裕樓外院的側門出去,也不知路是否通得過,我們隨意地在一座座土樓的外院橫巷穿插著,居民們對於盲頭烏蠅般的遊客,大概已經習以為常,望也不望一眼。經過的都是方樓,但只記得有一座是「光裕樓」,是洪坑村最古老(建於1775年)最完整的方樓。 由光裕樓的外院門樓出來,原來就是先前車子駛過的橋。


橋邊是一大片農田,春耕還未開始,所以只有幾塊地種了椰菜。聳立小山坡上俯瞰著這片農田的,便是宮殿般的「奎聚樓」。建於1834年的方樓,據說由當時的翰林學士巫宜福設計,順應山坡如猛虎下山的地勢,建在虎頭的位置,樓前外院圍牆上有兩個窗洞,就看似兩隻虎眼。「奎聚」有奎星聚匯之意,位於中心點的祖堂也命名為「儒林第」,看來樓主頗為熱衷功名,還是因為設計者是翰林學士的緣故呢?奎聚樓也是前低後高、中廳高兩廂低,好一種等級森嚴的氣勢。

雖然一整天都在看土樓,但同行的多是喜歡拍攝的朋友,一點也不覺得氣悶,還在拍過不亦樂乎。反而是天色開始轉暗,光線不再適合拍攝,大家才記起時間不早了。大約五時多,我們就離開洪坑村,前往今晚住宿的地方,土樓之皇「承啟樓」。




2007年3月11日星期日

閩西客家土樓過大年(三) – 土樓盛宴之南溪訪客

年三十 上午
 
開車離開了下洋鎮,我們向著第一個目的地湖坑鎮進發。湖坑鎮以東有兩個土樓群,分別在南溪和實佳村;首先參觀的,是南溪村的「振福樓」。振福樓是一座圓樓,已經無人居住,經修復後,成為了土樓博物館,收三十元的入場費。土樓內裡的房間,放置了當地使用的農具,以及詳盡的圖片及文字,介紹整個閩西地區土樓的分佈、特色及建造方法等等。如果大家從未接觸過土樓,這裡會是個很好的開始。

在振福樓所在的村落,還有一座特別的「環昌樓」,特別之處是比一般土樓細小,是其中一座最小的圓樓,因為人環昌樓是有人居住的,我們不好意思進內參觀。不過我們後來才知道,其實土樓的居民大都很好客,只要禮貌地詢問,一般都歡迎你進內參觀的。不過要留意,一些著名的土樓,是要收取參觀費的。部份是居民自己收,用作樓內維修管理、及居民的福利之用;另一些則是省政府旅遊局指定的觀光點,出售門票的收益歸旅遊局。


沿著狹窄的村路驅車西行時,大家就可以知道,為什麼訪遊土樓只能開中型的車輛。沿路兩邊山坡和谷地,盡是大大小小、有圓有方的土樓,無法一一細看,只能挑選一些最有特色的參觀。隱藏在村屋後的「環極樓」,是一座值得參觀的圓樓,由居民自行管理,所以會取十元的參觀費。不過負責守門的老伯頗為不客氣,不付參觀費,在大門拍一張照都不行。有三百多年歷史的環極樓屬於四層三環的形式,但最特別之處,是最內的一環,土樓中心是圓形的天井,站在天井圓心點說話或拍掌,就像北京天壇的「回音壁」一樣,可以清楚地聽到迴響。

繼續驅車西行向山上走,到了村路窄得令中巴也無法通過的盡頭處,是實佳村的所在地。這裡有一個「實佳土樓群觀景台」的牌子,旁邊就是一條上登山坡頂的小路,在坡頂可以俯瞰實佳土樓群。土樓的內內外外我們都看過了,可以換一換口味,從高處俯瞰,另有一番特色。


離開實佳村,需要走回頭路,回到南溪,我們在另一間圓樓前停下來。潺潺溪水的彼岸、一片盛開的桃花林之後,便是充滿書卷味的「衍香樓」。還未到圓樓前,外院雕楣畫壁的門樓,已令人感覺到樓主家族的氣派,門楣上書「大夫第」三字,顯示家族中人曾經為官。衍香樓也是由居民自行管理,在外院參觀,並不收費,但若要進入土樓,則要收取5元的「衛生管理費」,不過若你使用過頗算乾淨企理的廁所時,也許會覺得還算物有所值。衍香樓的祠堂建在天井的圓心點,堂上掛滿歷代高中科舉的族人的牌匾,也貼滿了不少近代考取了各大學學位的子孫的照片,果然是書香世代。看門的婆婆十分好客,雖然言語不通(她只講客家話),但不斷邀請我們到樓上看看。


步出衍香樓時,肚子開始咕嚕作響,原來已近下午2時,是該找吃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