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7日星期一

徜徉於廣西邊陲的山水之間(四) – 德天瀑韻


抵達碩龍鎮當天的下午,安排好住宿後,便立即出發到德天大瀑布遊覽。我們包了一輛麵包車,司機姓譚,是在賓館管房的大姐的丈夫,我們叫他譚師傅。譚師傅剛回到家,吃了碗粥便又要出門了。因為我們以攝影為主,怕時間不夠,本來打算只遊德天大瀑布,回程時再看看碩龍鎮附近的沙屯疊瀑,不過包車的費用,主要以路程計算,100圓人民幣,德天大瀑布之外,還可以多遊一個路程相若的景區,譚師傅推薦了明仕田園,我們也同意了。其實我們也沒有把握是否夠時間趕到明仕田園,不過結果證明了這樣選擇沒有錯。

從碩龍鎮鎮到德天村,是半個小時的車程,平坦的瀝青路,沿著邊界河歸春河的北岸伸延,還記得六、七年前,有世叔伯到過德天遊覽,就曾經投訴這裡道路的惡劣情況,當時只有土路,雨後便成爛泥一片。沿途望兩岸峰林此起彼落,襯上翠綠的河水,和散落於河邊的梯田和村落,真是個風光如畫、和平恬靜的世外桃源,若不是路旁忽然出現的界碑,差點便忘了對岸就是那關係愛恨交纏的另一個國家-越南。歸春河面並不寬闊,兩三下就可以划到對岸了,雖然是邊界,但肉眼看來卻是完全不設訪,看不見任何圍牆柵欄之類的分隔物,邊界兩邊的人們亦來去自由,交往頻繁,差不多所有的村民,都有親戚在對岸。中越兩國在越戰年代曾以兄弟國相稱,多年共同抗美,邊界不設防,似乎並不出奇,只是越南統一之後,卻又與中國反目,甚至開戰,近幾年的關係,似乎又回復友好。國際的關係,經常因利失義,反覆無常,其實也是見怪不怪,唯有民間的交往,才可以體現民族之間真正的情誼。

車子在一處崖上的路邊停了下來,原來譚師傅想讓我們看看途中的一個景點「綠島行雲」。崖下的歸春河在一片廣闊平坦的岩床上流過,沉積岩層因地殼變動而傾斜外露,形成一片密麻麻地滿佈平行排列坑道的淺石灘,有點像日本九州日南海岸的名勝「魔鬼洗衣板」,又或者是香港西貢半島荔枝莊的「龍船石」。河床上偶有輕微的落差,讓跌落的河水撞擊起絲絲團團的白浪,淺石灘上大大小小的植物叢,就如流水行雲中的一座座翠綠小島。

發源自鄰縣靖西山區的歸春河,流入越南境內打了一個轉後,又回到大新縣,在德天村的斷崖一瀉而下,形成了亞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跨國瀑布。大瀑布橫跨中越兩國,在越南的部分,稱「板約瀑布」。穿過了景區大門,我們沿著河邊的小徑向著大瀑布行走,遠遠便看到氣勢磅礴的瀑布。因為雨季已過,河對岸的板約瀑布,水量不算大,德天的主瀑布,水量依然可觀,揚起陣陣氤氳。德天大瀑布每年的平均流量,比中國第一大的黃果樹瀑布還要多兩倍,若在水豐的季節前來,肯定無法在近距離拍照,因為到處飛珠濺玉,飛揚的水點瞬間便會令鏡頭矇矓一片。

德天大瀑布寬200多公尺,落差70多公尺,縱深60公尺。河水從崖上岩石中傾洩而出,形成三級跌落、如銀簾般的瀑布。瀑下白霧升騰、水聲轟鳴,蔚為壯觀。瀑布右側建有木棧道和樓梯,可以攀上瀑布各層,近距離觀賞瀑布,大概是瀑水帶有溶解了的碳酸鈣,飛濺到鏡頭上的水花,在鏡面上留下斑駁的痕跡,頗難清理,所以最後還是只看不拍。有當地人在瀑布中層的岩石上釣魚,也有遊客冒險涉水走到瀑布之下。沿木梯級往上走,瀑頂處是幾口碩大的深潭,影照著蒼翠群山和層層梯田。平靜的水潭,與不遠處飛瀉轟鳴的大瀑布,成強烈的對比。


山路接回山腰那石板砌成的平坦大道,這是通往53號界碑的馬路,沿途有人騎馬或乘電動車上山。清朝政府在這區劃規領土時,立了界碑以一統邊界,53號是其中一塊。可惜只走了一半路,便見到路中央「邊界封閉」的告示牌,遊人不能再繼續向前往界碑參觀。界碑路不通行,管理當局其實早應在大門口貼出告示,估計是為了讓登山的馬伕和電動車有生意可做,故意不提醒遊客,不過這樣把遊客騙了上來,花了錢又要他們失望而回,手法極不妥當。

石板砌成的馬路可以直通景區大門,我們沿著馬路往回走,從另一個角度觀賞瀑布。從高處俯瞰大瀑布,沒有了仰視時的震攝,瀑布與夾峙的奇峰和蔥蘢草木溶為一體,成了一幅氣勢宏闊的山水畫。

一瀑兩國的情況,德天不是唯一。國界是人劃出來的,大自然可不會理會,就如酸雨不會只落在國界的一邊,廢氣亦不會飄到邊境便回頭。只顧發展本地經濟而懶理污染他國環境的政府,保護自家自然資源卻去濫伐別國原始森林的國家,損害大自然帶來的惡果,到頭來還是會漫延到自己的國土的。當河水由中越兩邊的瀑布傾注入崖下的河床後,你還能分得出,岸邊流過的,是從哪一個國家流下的瀑水嗎?

2007年12月16日星期日

徜徉於廣西邊陲的山水之間(三) – 邊鎮情濃


碩龍鎮是個教人喜歡的邊陲小鎮。

在南寧市北大客運車站乘8時30分開出的直達班車到大新縣城,再轉乘私營的客貨車到下雷,到達中途站的碩龍鎮時,已經是五個小時之後的事了。車子駛進鎮內唯一的大街,下車之後,便開始尋找網友介紹的新華賓館。因為接近德天景區的關係,大街的兩旁有一些不太顯眼的旅館和食店,但是除此之外,你不會覺得它是一個旅遊小鎮,因為街上行人不多,亦無人上前兜搭生意,沒有售賣紀念品的檔攤,一切就像一個普通的寧靜村鎮。不過留心觀察一下,也能看出一些端倪,這裡的鎮容乾淨、整齊,沒有一般村鎮的塵土飛揚、滿街垃圾;鎮內新舊建築和諧地混雜,舊建築看來頗有歷史,但並不殘破;而且小小一個鎮,竟然也有供居民休憩的公園。旅遊業的確為小鎮帶來資金,可以投入鎮內的公共建設,但亦因為與景區還有一定距離,所以不至於太過商業化,還能保持著偏遠鄉鎮的寧靜樸實。


大街其實不長,因此很快便找到新華賓館。這是一間近年新建成的賓館,規模不大,但窗明几淨。賓館地舖是鎮內唯一的超級市場,相信光顧的主要是旅客。賓館門前就是鎮的露天市場,比起之前見過的村鎮市場,這個算是最乾淨的了。源於靖南縣山區的歸春河,就在不遠處流過,其實整個碩龍鎮就是依傍著這條邊界河的岸邊而建,對岸就是越南境內的田野和村莊。

根據網上的資料,網友對新華賓館的評價,有著天南地北的分歧,有的說老闆娘熱情周到,有的說她趁黃金週時坐地起價,宰人太狠。雖然內地十月黃金週早已完結,但是十月中旬仍是旅遊季節,有點擔心能否找到合理價錢的房間。賓館的標準雙人間標價160圓人民幣,我們三人,老闆娘給了我們一個四人間,因為當今天有團隊入住,房間只剩下這一間了,開價120圓。我們先看了房間,房間大得出奇,有四張大床,光猛通爽,同行的朋友還價至100圓,老闆娘也爽快地同意了,我看見價錢在預算之內,亦算合理*。看來老闆娘並不執著於討價還價,房間被團隊訂滿,也並非虛言,晚上回來的時候便證實了。

安頓好住宿後,我們便到德天瀑布遊玩,回來得比較晚,晚飯便在大街上的飯店解決。其實大街上只有兩家飯店在營業,我們挑了一家叫「家常菜」的,招呼我們的女店主友善熱情,很明顯地感覺到是那純樸的農村人的真性情,而非精明生意人老練世故的裝模作樣。飯菜價錢不貴,味道不錯,份量也不小,其中我們點了一碟炒蜂蛹,之前在貴州的荔波也嚐過這道特色的農家菜,因為蜂的幼蟲較為珍貴和滋補,上菜時碟上一般都只有那麼寥寥幾個,其他大多是成了型的成蟲。在「家常菜」點的炒蜂蛹,卻是滿滿的幾十個幼蟲,真正的貨真價實。

碩龍鎮上沒有什麼娛樂設施,晚上在飯店都打烊之後,賓館的超級市場是唯一開門營業的商店,但這並不表示晚上的碩龍鎮是座寂靜的死城。燈光不足的大街上,小孩在追逐玩耍,老人家們則在公園內或談天說地,或一起跳集體舞;沒有強勁喧鬧的音樂,只有陣陣的歡聲笑語。這使我想起兒時在澳門跟外婆住的時候,街坊們在晚上各自搬出椅凳到街上納涼的情境。



因為賓館就在市場旁邊,天還未亮,我們便被一陣陣淒厲的慘叫弄醒了,那是豬隻被屠宰時發出的哀號,一小時後,牠們便會是肉枱上出售的鮮肉了。朋友再也睡不著,而天塌下來也能睡得穩當的我,也被這撕心裂肺的悲鳴弄得睡不安寧,最後也起床了。清晨六點鐘,市場上已是熙來攘往、滿是買菜的人群,我們走到冷清清的大街上找早餐,有幾家賣早點的小店已經開門營業了。我們走進了一間熱汽騰騰的小店,吃過了新鮮出爐的小籠包和豆漿後,經過另一家售賣腸粉的小店,看得吸引,又鑽了進去吃了一大碗特色的「湯浸腸粉」**,才捧著肚子回賓館去。這時候,街上已滿是準備去幹活的人、買菜的主婦和上學的學生了,大家都在打招呼,互道早安,看來整個鎮的人都是相識的呢。

記得在找車到德天瀑布時,跟司機說好了是包車的,但到開車時,有兩位老人家卻上了車,其中一位還抱著一捆柴枝,司機解釋說那是住在鄰村的鄉親,剛好要回家,便順道載他們一程。按城市人的直覺,我們曾有過一絲的不悅,但這感覺轉瞬即逝,因為想深一層,這種原應是理所當然的人情味,但在事事著重自身利益不被損害、不「蝕底給人」的城市人中,往往不再復見。

離開賓館時,管房的大姐熱情地邀請我們再來。其實我心中早有這樣的期望,希望會有機會再次到訪這個邊陲小鎮,也不為什麼,只為能再次感受這裡的人情味和純樸鄉情,重拾那種說不出原因的舒服感覺。






* 根據網友的情報,標準雙人間可以議價至80圓,在淡季是50圓。
**湯浸腸粉,是把蒸好了的粉皮,中間放肉未,捲成卷狀,再放湯。吃的時候,既像廣東人吃的腸粉,又像是放湯的河粉,爽滑非常。


2007年12月14日星期五

徜徉於廣西邊陲的山水之間(二) – 午夜快車

要到廣西邊陲的縣市,一般先要到省會南寧市*。內地的長途公共汽車服務,以前一向為人詬病,本來不會是交通工具的首選,不過飛機和火車的到達時間,均未能配合到南寧到邊陲的公共汽車班次,而且路線亦轉折。不過根據朋友近年的經驗,現時兩廣地區的長途汽車服務,比起以前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深圳開往南寧的通宵公共汽車,也可以省卻了交通時間和晚上的住宿費用,所以我們便選擇了晚上經深圳黃崗乘長途汽車到南寧**。

過往對乘坐內地長途汽車的憂慮,車上有人吸煙、衛生差和舒適度等問題,都是其次,人身安全才是最大的問題。司機經常休息不足、嚴重超速、超載、魯莽超車等,都是造成很多嚴重意外的主要原因,乘長途汽車不可以睡熟,就是怕出事時會來不及反應;偏遠的路段,還有攔路截劫等風險;早年在福建旅行時,就有過被為了省進城路費的司機丟棄在公路邊、要獨自在一個陌生地方摸黑徒步入城的不愉快經驗。因為以上種種,一直視內地長途公共汽車為畏途。

這次行程中三次乘坐長途汽車的經驗,明顯地感到新的改善。通宵臥舖汽車的車廂內,分成三列開放式的上下間床舖,中間是兩條通道,床舖亦算乾淨,車務員也頗盡責,不時來回巡視,頻密地清洗車上的廁所。比較驚訝的,是車務員能懂簡單英語,乘客中有幾位外籍女孩,本來打算有需要時可充當義務翻譯,不過發覺車務員的英語也勉強可以溝通,也樂得只管自己的事了。讓我安心的,是看到長途巴士都由兩位司機輪流駕駛,司機的駕駛態度亦良好,車上亦裝置了警報系統,每次超速時都會響起訊號,提醒司機減速。留意到高速公路在晚上的交通也頗繁忙,也不時有巡警車駛過,過去的治安問題亦不復再。聽司機說,南寧市近年成了東盟博覽會的永久舉辦地,省內鄰近地區因此得益,交通建設和治安管理,都嚴緊了很多,尤其是接近第四屆博覽會開幕的日子(10月28日)。

深圳往南寧的長途巴士在黑夜中的高速公路上飛馳,縛好了安全帶的我,亦在狹窄的床舖上安穩熟睡。平日經常睡眠不足的我,結果可以補補眠,睡足了九小時。


--------------------------------------------
* 南寧市北大客運站往大新縣城的直達班次(不停站),車程2.5小時;往靖西縣城,車程5小時。
**所謂香港直通南寧,其實也需要在黃崗等候轉乘深圳開出的臥舖班車,所以另一個選擇,是自行前往深圳,乘搭銀湖客運站開出的「深圳-南寧」班車。

2007年12月13日星期四

徜徉於廣西邊陲的山水之間(一) –喀斯特之旅


從前提起到廣西旅行,一般人會想起桂林和陽朔的山水、又或者是龍脊的梯田,其實廣西境內一半以上的面積,都屬於喀斯特(Karst)地形,造就了省內眾多壯麗的奇山異水。喀斯特地形的獨特景觀,是廣西寶貴的旅遊資源,只是灕江流域的桂林、陽朔等地開發的歷史比較悠久,加上地利,所以更為人熟悉,而中越在早年有一段時期兩國反目,關係緊張,在邊境地方不時有衝突,於是邊陲一帶的青山秀水,便少人問津。

喀斯特地形又稱為石灰岩地形,但其實是對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地貌形態的總稱,所以稱為「岩溶地貌」或「溶蝕地形」會更為貼切。喀斯特是前南斯拉夫的一個小鎮,那裡有典型的石灰岩溶蝕地形,「喀斯特」便成了「石灰岩的溶蝕過程」的專有名詞。其實不單是廣西,目前巴爾幹半島及中國的貴州、雲南一帶,均存在有發育強烈的喀斯特地形。廣西的喀斯特是塔狀的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貴州的是錐狀峰林,而雲南的則是針狀石林,各有特色。

廣西是中國典型的亞熱帶喀斯特地形分佈的主要省份之一,華南地區高溫多雨,下滲的雨水和地下水對石灰岩層裂隙溶蝕作用強烈,造就了發達的石灰岩地形,地下暗河和瀑布密佈,溶洞亦多。桂林、陽朔等地的盛名,令一切都變得過份商業化和旅遊化,作為一個放鬆自己和欣賞自然風光的旅行目的地,它們不是我那杯茶;反觀近十年才開發旅遊的中越邊境地區,交通漸趨完善,但遊客數目尚算少,重陽節加上週末共有三天假期,於是廣西邊陲德天大瀑布和通靈大峽谷,便成了今次三天三夜短線遊的目的地。

2007年10月28日星期日

羅浮山記(四) – 石林馳騁


站在羅浮山的主峰、海拔1296公尺的飛雲頂之上,霧起東山,雲生足下,看著雲霧在群峰之間翻騰,實在寫意。初見飛雲頂,地勢渾圓平緩如土丘,並無驚心動魄的氣勢,坦白說,是有一點點失望;不過環顧四周無阻的視野、滿眼似是無際的起伏山巒,頗有「天蒼蒼,野茫茫」的感覺。從飛雲頂往北眺望,那邊就是從酥醪村經白水門瀑布、「五馬歸槽」諸峰和撥雲寺登山的路徑。其實在登上峰頂之前,也留意到右邊草叢中的分岔路口和殘破得幾乎無法辨識的「往撥雲寺」的指示木牌。山徑看來還算清晰,只是在濃霧之中,迷失路向的機會很大。

根據網友的資料,從飛雲頂下山往酥醪,還有另一條更具挑戰的路線,就是向西北方向穿越上界諸峰,包括了上界峰(海拔1276公尺)、上界中峰(1106公尺)和上界三峰(980公尺),在「劉高尚試劍石」附近登上郊900公尺高的四方山後,再右轉下山往酥醪的茅坪村。如有機會,也想走走這兩條路線,希望不用再等十年吧。

站在山頂等候其他的隊友,不久便感到有點寒意。時值白露翌日,白露是全年晝夜溫差最大的一個節氣,古籍《群芳譜》提到:「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在北方地區,白露過後,意味著酷夏已過,秋意漸濃,夜來天氣漸涼,空氣中的水氣在草木上凝結成白色露水,只是南方地區,仍是鳥語花香,博羅的氣溫,仍然是接近26℃。不過身處高峰,氣溫低了幾度,加上剛才快步登山,以至汗流浹背,衣衫盡濕,山風吹來,不禁打了個寒噤,要蹲下來避避風。幸而隨身帶了點朱古力和小肉腸等零食,分了給大家暖暖胃。

半小時後,最後幾位隊友也差不多到頂了,我們一起向著他們大叫大跳,一方面鼓勵一下隊友,另一方面也正好熱熱身。拍完攻頂合照之後,發覺原來大家都很餓了,決定趕緊下山吃午飯去。我在山頂重遇了先前在途中閒聊過的青年,打聽了登山舊路的情況,隊中體能較好、對崎嶇山路較有經驗的十位隊友,決定沿舊路下山,其他隊友則走回頭路(登山時的混凝土登山步道),兩組人在飛雲山莊的吊車站會合。

在分水坳與大隊分手後,十人小組便沿著崎嶇的舊登山路線下山。因為要盡量趕及與大隊同時到達會合點,大家的下山速度頗快。其實所謂崎嶇,對於這一組習慣了崎嶇山路的隊友來說,並沒有太大難度,路況有點像經吊手岩登馬鞍山的山路,只是經過濕滑泥濘的路段時,要稍為放慢。



正如那位青年所說,舊登山路線的風景,的確美得多,主要是因為沿途峰巒林立、怪石奇岩星羅棋佈,加上不經人工修飾的山路那種天然的味道,也正是我們一群愛山之人的那杯茶。雖然是趕路,但每遇路旁奇石,我們都不忘要攀爬一番。雲岩峰、玉女峰、瑤台石、步雲洞天...,可以爬上去的,我們都上了;疊石、石塔、石室、石巷,形形式式的石景,應有盡有。不過到了後段,部份隊員已經忍受不了飢腸轆轆,沒有心情再玩石,其時路徑完全清晰明朗,便急步直奔下山「醫肚」去了。能堅持到最後,攀上「伏虎岩」的,就剩下了四人,本來想從背面岩牆攀上,攀了一半,就只差一個身位,因為穿的是登山靴,不想冒險,最終還是乖乖的退下,從正面的鐵梯登上岩頂。



我們到達飛雲山莊會合點時,大隊仍未到齊,先到的隊友,已經不客氣地鯨吞了幾碗豆腐花和杯麵(杯裝方便麵)。羅浮山的山水豆腐花,是很有名的,因為怕不衛生,以前不敢亂吃,現在出售的,都是當地工廠生產、密封保鮮包裝的豆腐花,便放膽吃了。豆腐花依然香滑,雖然沒有了農家手製的那種天然風味,但自己的腸胃抵抗力弱,還是謹慎一些為妙。

因為時間已經不早,下午還要趕路,大家決定乘吊椅索道下山,開放式的吊椅在樹頂上滑行,感覺有如在飛翔。吊椅還在往山下滑行,心裡已在盤算著,什麼時候再來一探北麓酥醪谷那兩條登山路線。




2007年10月26日星期五

羅浮山記(三) – 絕頂雲飛

十年之後,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重訪了羅浮山。

九月八日,太陽移達黃經165度,開始進入白露節氣。有相熟網友策劃了一個羅浮登山遊,包了一輛二十座位客車北上博羅,因為有參加者臨時退出,我又剛有空,便加入出發了。廣東省的道路建設,比十年前好得多了,中午出發,黃昏前便到了羅浮山腳下。我們住的是白蓮湖畔沖虛道觀旁的「會仙閣」賓館,賓館有側門通往沖虛觀後院,建築外觀也與道觀統一,看來是由道觀經營,方便香客留宿之餘,也接待遊客,為道觀賺點收入。


因為鄰近增城,看來在羅浮景區內留宿的遊客不多,留宿的香客也不是來夜夜笙歌的,所以這一帶晚上沒有什麼娛樂,外出尋找夜宵的朋友,很快便回來了。他們說連毗連的長寧鎮,也是烏燈黑火的,只有在景區湖邊,有一些賣燒烤夜宵的小攤檔。

羅浮山總面積260多平方公里,有大小山峰432座,山上石室幽岩滿佈,史學家司馬遷更稱之為「粤岳」。岳者,高峻的大山也,粤岳即指粤地之最高峰(現代廣東的最高峰,是海拔1902公尺、位於廣東湖南交界的石坑崆)。羅浮諸峰,怪石林立,獅子峰、駱駝峰、仙女峰等,都頗為神似,但我們今次的目標,是羅浮山的主峰、海拔1296公尺的飛雲頂。雖然羅浮諸峰多是怪石嵯峨,飛雲頂的峰頂卻盤圓平坦。頂上經常煙籠霧鎖,風捲雲流,「飛雲」之名,大概由此而來。


我們第二天一早便起床,開始羅浮登頂之旅。要登上主峰,先要穿越一直伸延至海拔900公尺的森林區。海拔400公尺以上的森林,已被旅遊當局劃為「森林生態旅遊區」。沖虛觀旁近年與建了索道,遊客可乘登山吊椅直達海拔500公尺的飛雲山莊,但我們是專程來登山的,好歹也要用自己一雙腳走上去。7時半從沖虛觀出發,沿著車道行進,經過了「將軍樓」、「元帥樓」等開國將領曾經住過的別墅後,看見路旁一條十分陡直的山路,原來是上通「蝴蝶洞」的路。「蝴蝶洞」其實是駐軍時修建的防空洞,洞中放了幾個道教神仙的塑像,便變身旅遊景點,還要收費每位2圓呢。那些塑像不看也罷,看看棲息洞內的蝙蝠,反而更有趣,不過「蝴蝶洞」倒是條登山的捷徑,洞的另一邊出口,接上一條崎嶇的林蔭山路,半小時後,到了山路盡頭,從林裡一鑽出來,就見到「森林生態旅遊區」的收費閘口。如果不想穿防空洞和走崎嶇山路,先前的車道,雖然兜兜轉轉,最後還是轉到這個閘口前。

旅遊當局在西麓興建了一條混凝土加石砌的步道,由收費閘口開始,先經過飛雲山莊吊車站附近,再穿越森林區,一直伸延至海拔1000公尺的分水坳。真正喜愛登山和大自然的朋友,一定不會喜歡這種人工化的梯級。一條行車道,亦正在興建中,估計會直通分水坳。內地很多人的思維仍然是這樣,為了旅遊收入,便大興土木,開山劈林,興建各式各樣的人工設施,好好的一個天然森林,原來的生態,就此被破壞了,還好意思大模斯樣地以「原始生態」作招徠。

在中途等候其他隊友時,與一位背心短褲、一身輕裝、獨自來登山的內地青年閒聊起來。原來他已來過多次,聽說興建了一條新的步道,特意來走走。不過他對這條新步道沒有好評,一來太人工化,適合一般遊客而非認真的登山者;二來沿途無景可看,反而東麓的舊路,雖然崎嶇,但風景更佳。森林區內其實也非全無風景,如果你是一個自然愛好者,沿途溪流縰橫,植物種類繁多,到處都是讓你目不暇給的風景,由於季節關係,還經常見到可愛的鍬形蟲呢。只是混凝土步道也引來大量沒有公德心的遊客,看到零食包裝、膠水樽等垃圾散落在溪流林地之中,心情就大打折扣了。



到了林區的邊緣,登山步道徑回復了原始山路的模式,過了分水坳(海拔1050公尺)的茶寮後,景色更開揚了,不過雲霧不斷湧來,遠處的群峰,只能在霧海中若隱若現,看不到全相。11時20分,我們登上了一個渾圓平坦的坡頂,看到一個石碑,才知道已經踏上了羅浮山的絕頂、海拔1296公尺的飛雲頂。




2007年10月20日星期六

羅浮山記(二) – 酥醪水秀

有關酥醪觀的傳說頗多,其中觀名的來由,據說是因為秦朝時安期生會觴神女於此地,釀泉酣酒,討論玄機,醉後呼吸水露皆成酥醪(香醇的美酒),而「為酥為醪之味,散於諸天」,所以葛洪建庵之時,命名為「酥醪觀」。現在觀內仍可找到斗台之下的「釀泉」,泉眼其貌不揚,但泉水依然清澈甜美,用來釀酒,氣味香洌。韓愈和蘇東坡曾慕名到訪,除了是瞻仰道教聖地,據說也是為了「釀泉」釀製的美酒。

正因為交通不便,酥醪村的自然景觀保存相當完好,安詳寧靜如世外桃源。村中最壯觀的景象,莫如山中的白水門瀑布,由海拔800米處直瀉而下,注入三級陡坡之下的龍潭,人稱「南粵第一瀑」。我們到訪時,正值旱水的冬天,開車進村時,遠遠便看到山上的反光的瀑壁。從酥醪村出發,是可以攀上瀑布頂的,那是10公里長的陡峭山路,之後還可以繼續登上主峰、海拔1281米的飛雲頂。不過那次行程並不包括登山,所以我只有乾瞪眼的份兒,唯有安慰自己,訪瀑還是應該留待夏季水豐的時候。


白水門瀑布的下游,便是流過村中門前的潺潺清溪,溪流長近二十公里,可沿溪下溯,我們只有大半天時間,所以只溯了一小段。沿溪是被流水打磨得光滑的潔白岩石,溪床上不難見到大大小小渾圓的壺穴和石灶。因為「酥醪觀」的名氣,歷代不少名人曾到訪,在溪畔岩石上留下題刻;很多天然潭穴,亦被加上優雅名字、附上美麗的傳說。其中深而闊的「七姐潭」,潭旁石刻「艮泉」,傳說是七仙女七月初七下凡時戲水的水池。另一個灶型壺穴,名為「煮石處」,故事出自葛洪《神仙傳》中「居白石山,煮白石為糧」的仙人白先生,壺穴就是他煎瓊煉液的大鍋。急流從石灶口湧出,注入石灶下潭水碧綠的「凝碧潭」,明代诗人黄喬松更為其題詩,詩云:「激石開三島,奔流匯一泉。迢遙噴空出,飛落碧潭邊」。


酥醪村是一條安詳寧靜的山村,村內多梯田,但幾乎都是菜田,種的是當地特產的「酥醪菜」。廣東人喜歡煲湯,注重以湯水作保健食療,其中經常飲用的菜乾湯,以白菜乾為主要材料,有潤肺、治咳、清熱的食療功效。博羅人煲菜乾湯,用的則是酥醪菜乾。酥醪菜又稱「仙人菜」,原是當地一種野生山芥菜,由於氣候獨特、土質肥沃,加上水質清潔,酥醪村裁種的酥醪菜特別味濃、少纖維質,用少量便足以炮製出一整煲的湯,所以酥醪菜乾五百年來一直聞名遐邇,是廣東人喜愛的上乘湯料。新鮮的酥醪菜,可作青菜炒,味道如一般的芥菜,有點苦,只是吃起來不起渣,苦中還帶點甘。

我們一行人沿溪上溯返回酥醪村,已是下午四時,是時間驅車離開了。車子開上陡斜的土路時,白水門瀑布高聳的瀑崖又再展現眼前,心裡暗自思量,下一次再來羅浮山,一定要攀上瀑頂。只再想不到重訪羅浮山,已是十年之後的事。


<相片:七姐潭;石灶口;攀爬凝碧潭畔石台;仙人腳印;溪畔題刻。>

2007年10月18日星期四

羅浮山記(一) –北庵道遠

羅浮山,位於廣州與惠州之間的博羅縣西北,屹立東江之濱,由西北至東南,延綿二百五十公里,是廣東四大名山之一,有「嶺南第一山」之稱。據《後漢書.郡縣懿》記載,博羅本來只有羅山,有浮於海上的仙山由會稽漂來,附在羅山旁邊,所以成了「羅浮山」;廣東民間又有「浮山泛海嫁羅人」的傳說。這些當然都只是神話,不過根據地質考察,形成過程始於中生代白堊紀(約8,000萬年前)的羅浮山,的確是由於地殼發生斷層,把這一帶的巨大花崗岩體推移、擠壓,繼而隆起而成,所以羅浮二山經過移位再連成一體的傳說,似乎不是毫無根據。

羅浮山山勢雄偉挺拔,氣候冬暖夏涼,是一流的避暑勝地。羅浮山的花崗岩體,經過千萬年的風雨侵蝕,形成大小奇峰突兀、怪石奇岩;山中有72處石室幽岩,飛瀑名泉點綴其間。青峰幽壑,如此山幽水靈之地,早在1700年前的東晉年間,已為修道之士所賞識,道教葛洪在山中煉丹修道,並創建了白鶴、沖虛、黃龍和酥醪等四大道觀(四庵),羅浮山因而成為了中國道教十大名山之一,道教信徒稱之為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

第一次到訪羅浮山,已是近十年前的事了,那一次是參加了一個訪古遊的團隊,行程是參觀山腳的道教名勝。建國之後,羅浮山曾一直是軍隊駐地,將領們避暑的地方,開國「十大元帥」之一的葉劍英,亦經常到訪。我們遊羅浮山,正是景區重新開放後不久,多年失修的道觀建築,顯得有點破落。領隊的梁榮亨,是一個非一般的尋幽訪古迷,所以一般遊客常到的沖虛、黃龍等道觀,隨便看看便算了,我們的主要目的地,是山的另一邊那幾乎與世隔絕的酥醪村,訪尋那有「北庵」之稱的「酥醪觀」。


酥醪村*座落羅嶺之北、浮山之陽,海拔500米的幽谷之中,四面環山,潺潺的溪水從村的中間流過,全村200戶人家,散居在山谷中,由於交通不便,至今仍是羅浮山尚未開發的景區之一。進出酥醪村只有兩條道路,分別通往曾城和長寧鎮,但是入村前的最後17公里,都是崎嶇的盤山土路,大一點的車要通過,都有困難,而且山路經常有塌方,每天一班的公共班車,很多時只駛到土路的出口處就要掉頭,不會入村。我們到訪之時,用了一部小型客車,雨後土路上泥濘一片,又滑又陡,下坡時驚險萬分,車子後輪更一度陷入泥中,我們要下車幫忙推車,方能脫身。

酥醪村的名字,源自村中著名的道觀「酥醪觀」。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的「酥醪觀」,始建於東晉,是葛洪所設的羅浮山四庵之一,因為座落於北麓,故又名「北庵」,清雍正及民國年間曾經重修,是羅浮山眾多道觀中保存得較為完好的一座。雖然交通略為不便,酥醪觀古時曾是重要道教聖地,吸引不少名人來訪,昔日香火鼎盛,名噪廣東。據說唐朝韓愈、北宋蘇東坡也曾慕名前來瞻仰,上世紀三十年代,蒋介石亦曾在酥醪觀下榻。

酥醪觀的主要建築是正殿,蓬萊閣就在正殿左側,觀前有荷池。正殿內供奉呂純陽祖師和葛洪仙翁,另外還有山門、齋堂、客堂、道舍等。觀門上石刻牌匾「酥醪觀」三字,是清代香山鮑俊所書。正殿建築特別之處,是殿前有高八米的亭台,上有古鐵香爐,是住持訓示徒眾及打醮傳經的地方。亭台石柱上有一對楹聯:

 「瑞靄朝騰 看一縷烟縵 化作三峰雲氣;
  丹光夜發 向九霄照灼 上連北斗星芒。」

好一個道家的神仙境界。

------------------------------------------------------
*酥醪村,其實是泛指酥醪觀所在的山谷內包括了茅坪、沙排、蘇羅、合水、下坡等幾條村莊。


<照片:酥醪觀門口;黃龍觀黃龍瀑;酥醪觀殿前的亭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