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7日星期五

京城岔路(七) - 京城川味


在京郊懷柔爬完了箭扣長城,回到東直門車站,一下車便向「簋街」跑過來了。朋友傑克帶我們到箭扣長城玩了一天,不過他的爸媽也在同一個週未從香港來到北京探望他,所以他不陪我們吃晚飯了,中途便下車去會合家人。簋街是北京最有名、規模最大的一條飲食街,路面寬廣,路的一端有一座高近4公尺的巨型「簋」的雕塑,一定不會認錯。簋是商周至春秋中常見的一種青銅盛食器,主要用於放置煮熟的黍稷等飯食,簋的形制很多,早期的簋器形體厚重,多为圓形,立於簋街的雕塑,仿製的是在房山琉璃河出土的「伯簋」。廣東人就喜歡用「九大簋」來形容極為豐盛的一餐,不明白簋是何物者,會聽得一頭霧水。

簋街其實是東直門一條餐飲店舖集中的街道的別稱,東起東直門立交橋西邊,西至交道口東大街東邊,全長約1.4公里,以街的長度,現時見到的食店數目和種類,其實不算太多。簋街原本有一個不太好聽的名字 -「鬼街」,據一些東直門老居民的憶述,鬼街的名字源自「鬼市」。清朝年間,京城的各個城門都有特定用途,專門用來運送木材進城和運送死人往城外的,是東直門。東直門大街上有不少棺材舖,城外就是一望無際的墳場,加上城門内最初自然形成的早市,以販賣雜貨蔬果為主,下半夜開市,黎明即散,攤檔都以煤油燈照明,滿街的燈影憧憧,因而被稱為「鬼市」,東直門大街,就稱為「鬼街」。後來東直門内大街逐漸成食店聚集地,而且很多都營業至凌晨三、四點,甚至通宵,成為了出租汽車司機和城中「夜鬼一族」的宵夜和早飯勝地,越夜越旺,「鬼街」之名,繼續流傳。

鬼街的真正興盛,始自多年前川渝麻辣口味傳入京城之時,這種口味迅速贏得北京人的喜愛,在極盛時期,沿街有數百家餐廳聚集,曾是京城眾多「麻辣小龍蝦」愛好者的朝聖地。不過鬼街的鬼字,始終不吉利,有人想到古代的青銅食器「簋」,名字與「鬼」同音,而且也與飲食有關,於是「鬼街」便被雅化成「簋街」。不過在2002年,政府對簋街進行改造,拆遷之後,只剩下少於一百家餐館,不少人氣旺的小店都遷走了,取而代之的,是門面稍顯華麗的餐館。現在的簋街,格調提高了,滿街的霓虹燈閃爍,但其實已不復當年的繁盛。一些特色地區的自然形成,自有它的歷史條件,不少的城市管理當局,為了管理的方便和效率,都喜歡對一些傳統的特色地區,用行政手段來「改造」,有的很成功,但更多的是破壞了這些地區的原有特色,令其變得不倫不類,淪為管理當局心目中的「樣板」街,更有甚者,索性把整個社區連根拔掉,變成另一座千篇一律的商業購物中心。現在的簋街仍是城中有名的飲食中心,也吸引了更多的遊客,不過就肯定不再是從前那草根、地道的鬼街了。


我們比較有興趣的,其實是一些地道的食店,不過沒有了傑克這位熟悉京城的「半個北京人」帶路,為「安全」計,還是去了簋街,安全者,當然並非指有什麼治安問題,而是遊客區的餐館,口味和衛生方面,一般較為可以接受。現時的簋街菜館,仍是以川渝麻辣風味為主流,基本上都是提供麻辣小龍蝦、水煮魚、饞嘴蛙、羊蝎子等的菜式,看到夾在中間的俄羅斯菜館,反而有點怪怪的。細心留意一下,原來號稱有百家餐館的簋街中,不少都是同一招牌的,很多餐館,在簋街都最少有兩家以上的分店,而且分店之間都距離得很近,這使我想起香港某連鎖便利店,在短短一條街就有五、六間分店的有趣現象。我們先從街頭到街尾走了一遍,因為傑克曾介紹過川味的烤魚,我們最後選擇了一家門面比較樸素、店內座無虛席的「蜀國烤魚」。


我是不大吃辣的,卻在如此熱天、烈日當空下爬了一天的長城後,還要來吃川味的烤魚,似乎有點不可思議,不過同行朋友想吃點辣的,而且天氣熱胃口不好,吃點辣的開開胃,也是好主意,所以便捨命陪君子。店面不大,大眾化食店的裝修,人很多,空間比較小,一排排的長桌,鄰桌的食客基本上是背靠背坐的,菜的款式也不多,可算是「專門做烤魚」的。本來想先來一瓶冰凍啤酒解解暑,不過原來餐廳是不買酒的,只好要了瓶汽水,反正甜甜的汽水也可以解辣。

據說说蜀國烤魚的做法,是千多年前三國時代諸葛亮的發明,有別於傳統的烤魚,是因為做法融合了「烤」和「燉」兩種烹調方法的優點,先把鮮魚經過簡單腌製,略為烤過之後,再用多種有益滋補的藥材香料進行烹調,而這家菜館,以「江湖菜」的烹製方法作號召,再加自家秘制的湯料配方作賣點。簋街上大概有十家烤魚店,此店內沒有豪華裝修,也談不上窗明几淨,空調也很不足,卻經常座無虛席,自有它的原因。

所謂「江湖菜」,是指相對於正宗傳統菜式而言。江湖菜最初是指一般流行於民間、没有經過正規培訓的江湖厨師自創的鄉土菜式,以成都、重慶地區的最為有名。江湖厨師烹調不拘常法,不照菜譜做菜,最有代表性的菜式,應算是「水煮魚」,連湯帶魚一大盆,特點為「麻辣鮮香,活魚現點現殺」,很受勞動階層和司機們歡迎。記得我在雲南中甸旅行時,途中在奔子欄跟當地司機去吃飯,第一次吃到水煮魚,雖然為遷就我們口味而降低了麻辣程度,但鮮香不減,連不大吃辣的我,也覺得不錯。現時很多新派做法的川菜,也吸收了江湖菜的特色,自成一格。



朋友也很體貼,知道我不大吃辣,點了西紅柿(蕃茄)蛋花湯和椒絲皮蛋,主菜是豆豉味道的烤魚,配幾種不同的蔬菜和豆腐。 32元一斤的草魚(1),足有兩斤半重量,店員拿出來給我們「驗貨」時,仍是活跳跳的在網中掙扎著。從前在滇、蜀一帶旅行時所得的經驗,知道正宗的川菜,所謂不辣,其實也是頗辣的,但端上來的西紅柿蛋花湯,竟然是帶胡椒味的,就有點意外,不過辣的程度還可以接受,感覺上也很醒胃。主菜上枱時,架勢十足,長方形不鏽鋼大鐵盆,盛著醬汁和配料,放在載有燃燒得火紅的煤塊的爐架上,幾乎佔滿了整張餐桌,整條魚先經過火烤後,再墊在蔬菜和其他配料上燉,如此做法的烤魚,外焦裡嫩,味道是意想不到的鮮。香港人因為有近海的地利,可以經常吃到海鮮,嘴巴都被寵壞了,不喜歡吃略帶泥腥味的淡水魚,我可是完全想不到,淡水魚也可以做得如此好吃的。我一面抹著汗、一面落著鼻水,很快地便合力把一條兩斤半的烤魚清理掉了。不嗜辣如我,一向不太熱衷於麻辣口味為主的川菜,這次的蜀國烤魚,可算是自五年前在雲南奔子欄吃過的「水煮魚」以來,最滿意的川菜了。更意想不到的是,吃完了烤魚,出了一身汗之後,在長城辛勤、曝曬一天後疲勞、暑熱的感覺,竟然消失了。


難開北京那一天的上午,到了朝陽區酒仙橋的「七九八藝術區」參觀,中午飯就在附近解決。藝術區內的食店,大都是西餐館或咖啡店,而且價錢昂貴,我們還是選擇了到藝術區外找吃的。傑克帶領我們跨過大街,到了另一邊的住宅小區,拐了個彎,進了橫巷之中的一家菜館,我們的午飯,仍是川菜。藏在住宅小區橫巷中的菜館,遊客不會知道,七九八工廠變成藝術區之前,光顧的大概只有附近的居民和工人,藝術區剛成立時,光顧的也許還有藝術工作者。現在七九八成了旅遊熱點,遊客們亦只會往藝術區內的西餐館裡鑽,傑克知道這家菜館,是因為北京的朋友曾經帶他來過。因為已經過了午飯時間,店裡客人不多,我們點了木須肉、涼拌海蜇頭、涼拌菠菜、回鍋肉等最普通的川味菜式後,前一天吃過的蜀國烤魚依然很回味,於是又點了兩斤重的草魚,不過這次的做法,是「酸菜魚」。



在江湖菜的發源地重慶,「十大江湖菜」之中,除了火鍋外,酸菜湯魚要算是最早流行於世的江湖菜式,儘管重慶人喜麻辣,這道菜卻以酸為主味,算是重慶江湖菜的一個異數。酸菜魚的主要材料,當然是魚和酸菜,是否做得地道,就跟選用的酸菜有很大關係,最正宗的,是四川的泡青菜,一種類似芥菜、專門用來泡酸菜的青菜。魚一般用草魚或者黑魚,先去除魚骨,再切成半公分左右的厚度,簡單腌製後,放入炮製好的酸菜湯底中灼熟,菜式的特點為湯底乳白鮮甜,酸中帶辣,酸菜爽脆可口,加上魚肉嫩滑鮮美,方為上品。因為口味以酸為主,只有少許辣,十分醒胃,更為不嗜辣的南方人喜愛。


我們這一餐,點菜的份量,稍為多了,造成了一些浪費,不過一大鍋的「酸菜魚」,卻連湯底也喝得一滴不留,大家最享受的菜式,顯而易見。這一家館子,其他的菜式做的不算特別好,不過這一道酸菜魚,確實是做得不錯。可惜來去匆匆,只記得菜館的位置,卻連名字也忘記問了。

也許始終是個南方人,比起前一天吃過的烤魚,雖然也很美味,感覺上,酸菜魚又稍勝一籌了。

本身不大吃得辣,卻在大熱天時老遠的跑到北京來吃川菜;雖然京城號稱有餐館三萬餘家,專門做魚肴的卻很少,自己對淡水魚的興趣也不大,卻又一連兩餐的找上專門吃魚的館子,吃了兩餐的淡水魚。人生,從來就是如此的充滿意想不到。


----------------------------------------------------------
(1) 青魚:即南方人熟悉的鯇魚。鯇魚有青鯇和草鯇之分,均屬鯉科,肉細嫩潔白,是淡水魚類中的上品,《本草綱目》中提到鯇魚「暖胃和中」,有中醫藥用價值。青鯇慣常稱為青魚,草鯇則稱草魚,在北方的魚市中,常見的是草魚。一般人覺得鯇魚肉帶有泥腥味,價錢賣得不高。


<全篇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