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0日星期六

羅浮山記(二) – 酥醪水秀

有關酥醪觀的傳說頗多,其中觀名的來由,據說是因為秦朝時安期生會觴神女於此地,釀泉酣酒,討論玄機,醉後呼吸水露皆成酥醪(香醇的美酒),而「為酥為醪之味,散於諸天」,所以葛洪建庵之時,命名為「酥醪觀」。現在觀內仍可找到斗台之下的「釀泉」,泉眼其貌不揚,但泉水依然清澈甜美,用來釀酒,氣味香洌。韓愈和蘇東坡曾慕名到訪,除了是瞻仰道教聖地,據說也是為了「釀泉」釀製的美酒。

正因為交通不便,酥醪村的自然景觀保存相當完好,安詳寧靜如世外桃源。村中最壯觀的景象,莫如山中的白水門瀑布,由海拔800米處直瀉而下,注入三級陡坡之下的龍潭,人稱「南粵第一瀑」。我們到訪時,正值旱水的冬天,開車進村時,遠遠便看到山上的反光的瀑壁。從酥醪村出發,是可以攀上瀑布頂的,那是10公里長的陡峭山路,之後還可以繼續登上主峰、海拔1281米的飛雲頂。不過那次行程並不包括登山,所以我只有乾瞪眼的份兒,唯有安慰自己,訪瀑還是應該留待夏季水豐的時候。


白水門瀑布的下游,便是流過村中門前的潺潺清溪,溪流長近二十公里,可沿溪下溯,我們只有大半天時間,所以只溯了一小段。沿溪是被流水打磨得光滑的潔白岩石,溪床上不難見到大大小小渾圓的壺穴和石灶。因為「酥醪觀」的名氣,歷代不少名人曾到訪,在溪畔岩石上留下題刻;很多天然潭穴,亦被加上優雅名字、附上美麗的傳說。其中深而闊的「七姐潭」,潭旁石刻「艮泉」,傳說是七仙女七月初七下凡時戲水的水池。另一個灶型壺穴,名為「煮石處」,故事出自葛洪《神仙傳》中「居白石山,煮白石為糧」的仙人白先生,壺穴就是他煎瓊煉液的大鍋。急流從石灶口湧出,注入石灶下潭水碧綠的「凝碧潭」,明代诗人黄喬松更為其題詩,詩云:「激石開三島,奔流匯一泉。迢遙噴空出,飛落碧潭邊」。


酥醪村是一條安詳寧靜的山村,村內多梯田,但幾乎都是菜田,種的是當地特產的「酥醪菜」。廣東人喜歡煲湯,注重以湯水作保健食療,其中經常飲用的菜乾湯,以白菜乾為主要材料,有潤肺、治咳、清熱的食療功效。博羅人煲菜乾湯,用的則是酥醪菜乾。酥醪菜又稱「仙人菜」,原是當地一種野生山芥菜,由於氣候獨特、土質肥沃,加上水質清潔,酥醪村裁種的酥醪菜特別味濃、少纖維質,用少量便足以炮製出一整煲的湯,所以酥醪菜乾五百年來一直聞名遐邇,是廣東人喜愛的上乘湯料。新鮮的酥醪菜,可作青菜炒,味道如一般的芥菜,有點苦,只是吃起來不起渣,苦中還帶點甘。

我們一行人沿溪上溯返回酥醪村,已是下午四時,是時間驅車離開了。車子開上陡斜的土路時,白水門瀑布高聳的瀑崖又再展現眼前,心裡暗自思量,下一次再來羅浮山,一定要攀上瀑頂。只再想不到重訪羅浮山,已是十年之後的事。


<相片:七姐潭;石灶口;攀爬凝碧潭畔石台;仙人腳印;溪畔題刻。>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