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8日星期日

羅浮山記(四) – 石林馳騁


站在羅浮山的主峰、海拔1296公尺的飛雲頂之上,霧起東山,雲生足下,看著雲霧在群峰之間翻騰,實在寫意。初見飛雲頂,地勢渾圓平緩如土丘,並無驚心動魄的氣勢,坦白說,是有一點點失望;不過環顧四周無阻的視野、滿眼似是無際的起伏山巒,頗有「天蒼蒼,野茫茫」的感覺。從飛雲頂往北眺望,那邊就是從酥醪村經白水門瀑布、「五馬歸槽」諸峰和撥雲寺登山的路徑。其實在登上峰頂之前,也留意到右邊草叢中的分岔路口和殘破得幾乎無法辨識的「往撥雲寺」的指示木牌。山徑看來還算清晰,只是在濃霧之中,迷失路向的機會很大。

根據網友的資料,從飛雲頂下山往酥醪,還有另一條更具挑戰的路線,就是向西北方向穿越上界諸峰,包括了上界峰(海拔1276公尺)、上界中峰(1106公尺)和上界三峰(980公尺),在「劉高尚試劍石」附近登上郊900公尺高的四方山後,再右轉下山往酥醪的茅坪村。如有機會,也想走走這兩條路線,希望不用再等十年吧。

站在山頂等候其他的隊友,不久便感到有點寒意。時值白露翌日,白露是全年晝夜溫差最大的一個節氣,古籍《群芳譜》提到:「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在北方地區,白露過後,意味著酷夏已過,秋意漸濃,夜來天氣漸涼,空氣中的水氣在草木上凝結成白色露水,只是南方地區,仍是鳥語花香,博羅的氣溫,仍然是接近26℃。不過身處高峰,氣溫低了幾度,加上剛才快步登山,以至汗流浹背,衣衫盡濕,山風吹來,不禁打了個寒噤,要蹲下來避避風。幸而隨身帶了點朱古力和小肉腸等零食,分了給大家暖暖胃。

半小時後,最後幾位隊友也差不多到頂了,我們一起向著他們大叫大跳,一方面鼓勵一下隊友,另一方面也正好熱熱身。拍完攻頂合照之後,發覺原來大家都很餓了,決定趕緊下山吃午飯去。我在山頂重遇了先前在途中閒聊過的青年,打聽了登山舊路的情況,隊中體能較好、對崎嶇山路較有經驗的十位隊友,決定沿舊路下山,其他隊友則走回頭路(登山時的混凝土登山步道),兩組人在飛雲山莊的吊車站會合。

在分水坳與大隊分手後,十人小組便沿著崎嶇的舊登山路線下山。因為要盡量趕及與大隊同時到達會合點,大家的下山速度頗快。其實所謂崎嶇,對於這一組習慣了崎嶇山路的隊友來說,並沒有太大難度,路況有點像經吊手岩登馬鞍山的山路,只是經過濕滑泥濘的路段時,要稍為放慢。



正如那位青年所說,舊登山路線的風景,的確美得多,主要是因為沿途峰巒林立、怪石奇岩星羅棋佈,加上不經人工修飾的山路那種天然的味道,也正是我們一群愛山之人的那杯茶。雖然是趕路,但每遇路旁奇石,我們都不忘要攀爬一番。雲岩峰、玉女峰、瑤台石、步雲洞天...,可以爬上去的,我們都上了;疊石、石塔、石室、石巷,形形式式的石景,應有盡有。不過到了後段,部份隊員已經忍受不了飢腸轆轆,沒有心情再玩石,其時路徑完全清晰明朗,便急步直奔下山「醫肚」去了。能堅持到最後,攀上「伏虎岩」的,就剩下了四人,本來想從背面岩牆攀上,攀了一半,就只差一個身位,因為穿的是登山靴,不想冒險,最終還是乖乖的退下,從正面的鐵梯登上岩頂。



我們到達飛雲山莊會合點時,大隊仍未到齊,先到的隊友,已經不客氣地鯨吞了幾碗豆腐花和杯麵(杯裝方便麵)。羅浮山的山水豆腐花,是很有名的,因為怕不衛生,以前不敢亂吃,現在出售的,都是當地工廠生產、密封保鮮包裝的豆腐花,便放膽吃了。豆腐花依然香滑,雖然沒有了農家手製的那種天然風味,但自己的腸胃抵抗力弱,還是謹慎一些為妙。

因為時間已經不早,下午還要趕路,大家決定乘吊椅索道下山,開放式的吊椅在樹頂上滑行,感覺有如在飛翔。吊椅還在往山下滑行,心裡已在盤算著,什麼時候再來一探北麓酥醪谷那兩條登山路線。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